文:輪奐 圖:受訪者提供
當今中國,處于多元碰撞的歷史窗口,前衛的當代藝術理念與形式不僅停留在大城市,而且漸漸進入古城、偏遠鄉村,中國公共藝術呈現出更多元、更獨特的面貌。


地區:上海
推薦理由:一組開放的景觀,同時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
2015年, 在上海最繁華的靜安寺廣場,舉行了一系列主題為“引力場——建筑藝術與公共文化的多場耦合”的城市公共文化活動。而一件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建筑裝置作品——《韌山水》也由此而生。
《韌山水》整件作品采用竹鋼材料制作而成,長約22米,寬約8米,由50根線性桿件構成的波浪起伏的兩個空間,弧形般地隆起,高低錯落,仿佛盆地中的山體,給人以抽象山水的視覺感受,極具時代氣息。從景觀上看,靜安寺廣場相對于南京西路地面下沉了7米,建筑裝置本身在這里被理解為一組開放的景觀, 猶如城市中的山水盆景,以柔軟輕巧的姿態介入整個場地。竹是一種極富中國特色的植物,中國人對竹的喜愛由來已久。利用先進的纖維熱壓膠合技術制成的“高性能竹基纖維復合材料”簡稱為“竹鋼”,它既具備高強度韌性的特性,同時讓國人在情感上更能體會到一些親切自然,在內心中體會到些許文化歸屬感。因此《韌山水》無論從設計的角度還是大眾對其認可的程度,都不失為一件巧妙而經典公共藝術品。
地區:浙江嘉興
推薦理由:“在地性”公共藝術創作,賦予烏鎮藝術產業經濟增值。
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近年已獲得廣泛關注,其展覽的藝術形式多樣,當然也包括公共藝術。展覽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專業院校師生、藝術機構的從業人員、美術館館長、策展人紛紛來到烏鎮。結合烏鎮傳統文脈以及當地公共空間的環境,進行“在

地區:貴州桐梓
推薦理由:制造事件性藝術介入鄉村,是中國公共藝術的一個新嘗試。
羊磴藝術合作社最初由幾位重慶藝術家介入,與貴州桐梓偏僻小鎮的當地人合作,進行藝術創作,并首先提出了“五不”藝術宣言——“不是田野采風、不是體驗生活、不是文化鄉建、不是藝術慈善、不預設目標和計劃”。基于“五不藝術宣言”,羊磴項目使藝術家避開自上而下的強制植入的介入模式。他們選擇價值中立的立場,不帶先入為主的意圖,“讓藝術自由地生長在羊磴”,這種“弱”的姿態與“微觀”的視角也是藝術介入社會經驗的新嘗試。
羊磴藝術合作社由一些子項目組成。包括“鄉村木工”計劃、“賣錢”計劃、“捐獻雕塑”計劃和“馮豆花美術館”計劃等,以震驚、反諷、重構和擬象等方式,重塑了藝術介入社會的美學立場。比如2011年初冬,羊磴項目開展了第一期藝術嘗試——“鄉村木工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參與者是藝術家與當地木地性”創作。比如今年的邀請展普利茲克獎得主、知名建筑師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因應烏鎮地域特色委托創作的戶外裝置作品《另一水面》,和瑞士藝術家卡特婭·辛克(Katja Schenker)在烏鎮北柵絲廠戶外創作的《天空》,由藝術家捐贈給主辦方永久收藏。兩屆展覽留下的作品將烏鎮公共空間轉換為日常的公共藝術空間,當代藝術血液融入小鎮常態化運營再度被賦予新的文化意義。

烏鎮將當代藝術引入鄉鎮的舉措,不僅實現了產業賦能文化,更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公共藝術的文化普及。匠,雙方以合作的形式展開藝術創作。這種合作的創作方式一方面削弱了藝術家主觀介入立場,另一方面木工用自己非藝術的經驗制造“例外”。
在羊磴合作社中,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經驗,與村民生產經驗之間的碰撞。在這些經驗碰撞之間,藝術家的藝術經驗與合作者的生產經驗同時受到阻滯和挑戰,從而生發出一種震驚的審美體驗。
地區:成都
推薦理由:公眾認可的成都打卡地標。
成都IFS大廈外墻懸掛著的大熊貓裝置,成為近年的網紅打卡地。從外觀上看,大熊貓采用的是懸掛造型,高15m,重13噸,像是爬上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外墻,正在好奇地“窺探”樓里的世界,形態十分有趣、可愛。這件名為“I Am Here”的大熊貓采用了3000-4000塊三角形組件來構成,是由著名藝術家勞倫斯設計,也是其在中國的首個大型戶外藝術裝置作品。
據說建造之初,只是為了慶祝IFS國際金融中心開業而臨時安放在此展覽,本計劃當年8月展覽結束后就將熊貓運回美國,但受到了成都市民熱捧,人們很喜歡并拍照,以致后來在樓上樓下觀看大熊貓的人越來越多,導致延遲至今。這件作品雅俗共賞,簡潔的造型,有趣的設計,迅速獲得公眾的認可,也成了成都著名的“標志性”地標。
地區:深圳
推薦理由:聚焦城市生態的實驗型公共藝術。
1995年,美國學者馬立安帶著國家科研基金來到深圳,從事人類學的研究。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她對深圳城中村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與思考。2013年,有感于深圳城中村的文化底蘊和人文藝術情懷,她和朋友在白石洲共同策劃了旨在推進社區公共藝術的“握手302”項目,并最終注冊成為一個社會組織。“握手302”項目在研究城中村的同時,更加強調對城中村的保護。“握手302”在近五年里迎來了70多位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建筑師、研究學者、創作者,舉辦了共25個主題,近百場活動。如《算數》《超級英雄》《紙鶴茶會》《白鼠筆記》《墻迫癥》《隱于城》《與未來握手》等展覽,以日常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作為藝術的出發點。比如“單身飯”就是一項關于家庭共食思想的項目實驗。邀請參與者準備4至6人(一個家庭的平均規模)的膳食。我們提供米、油、調味料、碗、水和電。我們給廚師每人5元人民幣購買白石洲的食材。廚師使用這些食材準備餐點。在用餐期間,廚師主持討論在深圳“安家”的挑戰。換句話說,“單身飯”希望大家分享關于在深圳定居的故事。
馬立安說:“大多數的人害怕走入城中村,那是他們看不清這里的真相。我們并不是過來給白石洲提供藝術的,而是用我們的行動向白石洲表示感謝,感謝它為深圳人所提供的便利的一切。”


地區:世界各地
推薦理由:公共藝術可以是一項介入調查,而不僅是結果。
長征計劃是藝術家邱志杰發起的藝術項目,始于1999年,開始于2002年的藝術及策展項目。該項目是以行走、論述、展示、寫作小組以及對話所展開的多面向的實踐。長征計劃探討各種革命記憶和當下語境的關系,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合作,去重新詮釋歷史意識與當今社會、經濟和文化現實的全新方法。作為作者,其生產途徑是為了積極地重新書寫關于當代藝術所預設的觀念,并建立新的生產和流通模式。長征計劃穿越時間和空間,沒有確切開始或結束的運動過程,涉及多重的轉換;并強調本土情境下的方法論,以一種藝術性的介入,以國內和國際為運作平臺,探討與藝術家和公共、私人、獨立藝術團體和個體間的合作。
比如2004年的“長征空間——延川·剪紙·大普查”,此項目與延川縣人民政府合作,對全縣18萬人口進行全面普查,以了解剪紙這一藝術形式在今日中國社會的基本單元里的生命形態,進而理解剪紙這一當代藝術和公共空間的關系。以錄像、錄音、圖片、文字、物件等構成一個798的長征空間和陜北現場中的長征空間之間的連接。展出的是普查的過程,而不是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