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琴

暖心醫生游舒貽,以繪畫做“藥”,不僅意外成功“俘獲”了一些特殊患者的心,甚至成了治療的“利器”,打開了康復治療新世界。
福建女孩游舒貽,在醫院做實習醫生時經常接觸一些有認知障礙的病人。他們多數沉默寡言,對醫護人員持排斥心理,甚至有些敵意。游舒貽獨辟蹊徑,用自己所畫的呆萌漫畫,不僅意外成功“俘獲”了一些特殊患者的心,甚至成了治療的“利器”。她還計劃根據繪畫設計一款手機軟件,讓患者出院以后在家里也能進行康復訓練。有關專家稱贊她,以繪畫做“藥”打開康復治療新世界,很有創意!
今年23歲的游舒貽,出生在福建漳州一個普通的職工家庭,性格活潑開朗的她,從小就喜愛唱歌跳舞,尤其愛畫畫。游舒貽的媽媽是學習美術的,經常教她畫花草、小鳥、魚兒以及童話中的神筆馬良、白雪公主等等,后來她又迷上了書法,被街坊們稱為“小才女”。
2015年高中畢業后,游舒貽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福建中醫藥大學,為了讓學醫沒那么枯燥,酷愛美術的她,在上課時會在筆記本上畫出器官解剖圖,便于理解記憶。看到游舒貽的畫,同學都覺得很驚訝也很有趣。

游舒貽通過漫畫和病人交流
2018年11月,游舒貽來到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實習。實習到第四個月,根據醫院安排,她輪轉到了作業治療部。所謂“作業治療”,是一種康復治療方法,通過一些作業活動,對身體上、精神上等有障礙的患者進行評價、治療。
一天上午,游舒貽的同事接手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12歲的漂亮女孩莉莉。只見小姑娘坐在輪椅上,一側身體不能動彈,聲帶也因插管受損。莉莉因自身的疾病導致性格比較內向,對醫院有恐懼感,對治療也很抗拒。任憑醫生怎么問,女孩就是低頭不理,讓醫生在治療時無從下手。游舒貽在與女孩家屬了解情況時,女孩的媽媽告訴游舒貽,莉莉的性格本來是很開朗的,平時愛說愛笑。可是因血管畸形突發腦出血,手術后右側身體偏癱。受此打擊,莉莉一下像變了個人似的,整天心事很重。就連爸媽問她什么,她也顯出一種不耐煩的樣子,有時理都不理。
看著眼前這個像繪本中一樣美的大眼睛小姑娘,小小年齡遭遇這種痛苦,游舒貽心里很難受。在為莉莉感到惋惜的同時,作為實習醫生的游舒貽,對她也多了一份關注和牽掛。游舒貽知道,在康復治療中,互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正常溝通,醫生的康復指令就不能實現。那么莉莉對什么感興趣呢?游舒貽靈機一動,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或許都喜歡漫畫!游舒貽將想法告訴了治療師李嫻,李嫻也很贊同,便對她說:“是啊,不如你畫幾幅畫讓莉莉看看,然后試著和她溝通一下,也許會有效果!”
最開始,游舒貽畫了網上流行的表情包“穿秋褲的小雞”。先用黑筆畫出輪廓,再用黃筆、藍筆給小雞上色,“一邊畫一邊提醒她注意我在畫什么,用哪種顏色的筆。”但這個小姑娘只是毫無表情地從旁觀看,仍然不說話。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游舒貽嘗試了動物、星星、花朵等圖案,她每天花一個小時給莉莉畫不同的漫畫。漸漸地,小姑娘臉上舒展起來,看得津津有味。一天,在需要上色時,女孩突然給她遞了支筆。游舒貽心中暗喜,莉莉愿意跟她互動了。這些天接觸下來,她發現小姑娘雖然不愛說話,但好奇心很強,“聽我講一兩句話,就會轉頭去看其他人在做什么。”為了讓莉莉更加專注,游舒貽想了個辦法,先在白紙上畫一個卡通形狀,然后引導她選擇喜歡的顏色涂滿空白處。

作品“穿裙子的小雞”

游舒貽和病人一同畫茶杯
因為長時間住院治療,莉莉的數學能力還停留在一年級的水平。游舒貽便把枯燥的數字加減,轉化為可愛的糖果算式,在紙上繪出不同數量的糖果,讓小姑娘計算。從10以內的加減,逐步增加到20以內。
終于,經過一個多月的朝夕相處,莉莉終于愿意開口講話了。“她第一次開口是叫我姐姐。”莉莉和醫務人員的互動也在慢慢增多,病情也逐漸好轉。莉莉的媽媽明顯感受到,女兒比之前開朗了!出院時,莉莉哭得一塌糊涂,怎么也不愿意離開游舒貽這個“醫生姐姐”。
游舒貽沒想到,自己的繪畫興趣,與本來毫不搭邊的工作,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用漫畫化解病人認知障礙,過去她只是在新聞中看到歐美醫生采用過這種方法,據說收到了不錯的療效。那么,自己何不在國內大膽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指導她的醫生也覺得游舒貽的想法很新鮮,鼓勵她勇敢嘗試。
2019年春天,游舒貽遇到一位有認知障礙的患者。這是個22歲的男孩,因為出車禍腿被撞斷,手術后可能要留下半偏癱的終身殘疾。聽到這個消息,他交往幾年的女朋友離他而去。受此打擊,男孩的精神處在崩潰的邊緣。他經常眼睛盯著天花板,一動不動,偶爾說話,眼神卻不和別人對視,一句話重復好幾遍,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就連前來陪護他的父母,也頗感無奈。
游舒貽安慰兩位老人說:“無論是誰住院時間長了都會煩躁,發脾氣很正常,而且遇到車禍、失戀的雙重打擊,這種壓力一般人是很難承受的。”穩定住了患者家屬的情緒后,游舒貽開始嘗試著和男孩溝通,不料,沉默寡言的患者根本沒興趣接她的話茬。
見對方不理自己,游舒貽為吸引他的注意力,就在男孩身邊畫起漫畫來。沒有鮮艷的色彩,略顯稚嫩的畫工,卻漸漸引起了男孩的興趣。見男孩有了興致,游舒貽便用線條簡單、形狀寬大的卡通圖,讓小伙子拿不同顏色的畫筆填滿空白處。當他可以適應填色練習后,游舒貽嘗試增加難度,設計了線條復雜、形狀緊密的花朵,“要求他一朵一朵地涂,而且每一層要用不同的顏色。”因為偏癱,男孩的右側肢體無法活動。游舒貽知道,患者的康復目標,就是保留健康一側的功能,手部需要訓練做精細動作。
治療期間,男孩如果出現不舒服的情況,或者情緒不太好,游舒貽就會畫漫畫鼓勵他。2019年4月,男孩過生日那晚,游舒貽還請一位同事為他彈吉他。當幾名醫護人員一起唱起生日歌時,這個男孩一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竟激動地哭了起來。
游舒貽平時接觸的有認知障礙的患者,既有七八歲的兒童、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有白發蒼蒼的爺爺奶奶,用呆萌漫畫當“藥”逐漸上手后,女孩繼續擴充其用途。她介紹說,“通常情況下康復科接到患者后,會通過圖形、文字來測試認知水平,對患者進行一個綜合評估。以前,作業治療部用固定的表格模板來測試,即使有圖形也是黑白色的動物圖形。”可后來她卻發現,這樣的測試表格不夠有趣,可能會讓本來就恐懼不安的患者更加緊張。
于是下班后她利用業余時間,設計了一套彩色的漫畫組圖,更新了測試問題。如:“你心情好嗎?”“你最喜歡吃什么?”“哪個是牙刷?”……近10張漫畫,形象生動地畫著各種回答選項,讓對方從漫畫中作出選擇。其中“你最喜歡吃什么?”的圖上,就畫了水果、肉和蔬菜,讓患者選擇,十分生動有趣。這組圖也適用于所有需要評估的患者,“用這些圖畫,會增加患者的興趣,溝通做測試時更順暢。”
專家王于領對游舒貽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當患者語言表達有障礙的時候,醫生就要采用眼神、手勢或者其他媒介來進行互動溝通,繪畫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媒介。繪畫療法尤其適合不善言談、對言語治療有抗拒抵觸情緒的患者,而且無年齡限制,成人或兒童都可通過該療法宣泄調整情緒,修復心靈創傷,從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良好效果。”
在枯燥的住院期間,游舒貽的漫畫生動有趣,給許多病人帶去溫暖和慰藉,鼓勵了患者積極進行治療。“繪畫不再是簡單的愛好,還能幫助別人,我覺得還是很驕傲的。”游舒貽說,以后她還要繼續從事治療工作,“希望能把繪畫用于康復治療做得更系統化。”有關專家甚至建議游舒貽,可以根據繪畫設計一個手機軟件,讓患者出院以后在家里也能進行康復訓練。這位醫學專家還說,用音樂輔助治療心理疾病已很常見,游舒貽以畫做“藥”,在國內還是新生事物,她在探索中無意中打開了康復治療的新世界,很了不起!
如今,游舒貽在中山六院康復科繪的漫畫已有整整3大本。到2019年7月,女孩為期一年的實習就要結束了。離開前,她打算設計一幅以康復醫學科為主題的畫,作為紀念。束起一頭秀發,戴上口罩和帽子,回到家鄉福建后,這個“白衣天使”決心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用一支筆畫出醫院里的溫情和動人風景。


游舒貽在醫院墻上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