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

塞繆爾·麥克盧爾1857年出生于愛爾蘭,幼時隨家人輾轉移民美國。大學畢業后,他進軍傳媒業成為一名雜志編輯。麥克盧爾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賺錢。
當時的美國,普通勞動者的素質逐漸提高,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他們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于是,以前上流社會家庭才有的書報雜志,開始出現在普通工人家庭的餐桌上。美國的雜志行業從業者敏銳地感受到了這個機會,開始調整辦刊方向,很快,一大批面向普通勞動者的刊物出現了。考慮到他們的購買力不高,所以這些刊物定價都非常低廉,但由于讀者群很大,只要經營得法,一些刊物仍然可以獲得豐厚利潤。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893年,麥克盧爾創辦了雜志《麥克盧爾》。這份雜志非常便宜,每本只賣15美分。麥克盧爾創刊之初,經營慘淡。為了改變現狀,麥克盧爾絞盡腦汁,希望能夠找準大家的興趣點。
當時的美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一方面,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社會財富急劇積累,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但繁榮的背后,政界的腐敗令人觸目驚心。1905年,一份由法國人繪制的美國政治地圖中,45個州中的25個州完全腐敗,13個州部分腐敗,只有6個州沒有發現腐敗。
政界的腐敗導致公共倫理的嚴重倒退。一位作家說:“美利堅民族像一個身披華裘的野蠻人,有誰在真正關心美利堅民族的富強之道?沒有,大部分人只知道如何去賺錢。”
在“金錢至上”魔咒的驅使下。美國民生領域危機頻發,假冒偽劣產品在市場上泛濫成災,公共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社會貧富分化嚴重,到1900年,美國1/10的人口擁有全國9/10的財富。
麥克盧爾有了主意,他開始在雜志上刊登一些揭露社會黑暗面的稿件。很快他發現,只要一刊發這樣的文章,那一期雜志就會大賣。找到“門道”的麥克盧爾欣喜若狂,開始系統地刊登這類稿件,以迎合讀者的口味。
不久,他的雜志周圍就聚集起了一批有良知的作者,他們進行了扎實的采訪,寫出了大量產生轟動效應的文章,如林肯·斯蒂芬斯關于城市腐敗的系列報道等。《麥克盧爾》因此風行一時,月發行量一度突破300萬份,成為行業翹楚。
其他雜志也不甘示弱,紛紛跟上,一時間,揭露黑幕的風氣在整個美國盛行起來。人們為這些雜志所披露的丑惡內幕所震驚。正如當時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總結的:“在我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中都存在許多重大罪惡。”
這些報道終于引起了美國上上下下的關注,最終匯成了美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扒糞運動”,并推動了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改革。十多年后,美國社會各個方面的情況大為改觀。
而誰能想到,這一切的肇始,只是為了推銷一份雜志。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