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飛
如今的菜,雞魚肉蛋,倭瓜葫蘆,都包括在內了。但在古代,“菜”只有蔬菜之義,一點也沒有葷味。
《說文》曰:“菜,草之可食者。”《小爾雅·廣物》說:“菜,謂之蔬。”《荀子·富國》記載:“古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
“菜”義的擴大,與葷菜的價賤密切相關。明代郎瑛《七修類稿》說葷菜的由來與東南沿海漁民有關,那時候蚌肉“賤之如菜”。唐代杜甫在描寫江邊漁民生活時詩日:“異俗吁可怪,斯人難并居。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魚比蔬菜更便宜,當然“以魚為蔬”了。但這時并未將魚歸入“菜”中,正像北宋趙與時《賓退錄》中說的一樣,“《靖洲圖經》載,其俗居喪不食酒肉……而以魚為蔬。今湖北多然,謂之魚菜”。到了南宋,林洪《山家清供》對“酒煮菜”也發出質疑聲,“非菜也,純以酒煮鯽魚也。以魚名菜,竊嘗疑之”。這說明在明代以前,把魚、肉叫“菜”,還是行不通的。
從“葷”字的草字頭看,最早的“葷”,也是指菜。《說文解字》日:“葷,臭菜也。”“臭”通“嗅”,就是指那些氣味強烈的菜。比如蔥、香椿、蒜、韭菜等。
肉類的葷與青菜的素均稱為“菜”,應該源于清代的《隨園食單》,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道:“滿菜多燒煮,漢菜多羹湯,均自幼習之。”這里的“菜”已經既包括素,又包括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