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勞逸
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指出:“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而生活資源只能按算術級數增長,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導致饑饉、戰爭和疾病。”15世紀到19世紀中葉,中國人口數量從明初的6500萬~8000萬增長到4.3億。在農業生產技術沒有取得突破、人均耕地面積大幅度縮減(1850年人均耕地面積是1400年的2/3)的情況下,中國為何沒有陷入“馬爾薩斯陷阱”?
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在于為增長的人口拓展足夠的食物來源。當時全國農民幾乎都在密集地運用灌溉法、施肥等傳統種植技術以追求糧食增產。撒播良種也有助于提高作物產量,早在宋代,原產于占城(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早熟稻就被引進了中國,稻子的成熟季由此從原來的180天左右縮短到了130天左右。而到了19世紀早期,有些品種只需60~80天就成熟了。從美洲引進的農作物,如花生、玉米、紅薯、土豆等也為滿足中國不斷增長的食物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
農民的“自我剝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勞動密集是中國農業的最核心特征。如很多人家養不起牛等役畜,于是人們自己拉犁耕地和背負重物,用人力腳踩翻車來灌溉。
新增的食物供給量,還有一半來自開荒耕種。明朝時期朝廷就通過強制手段,承諾免稅,提供種子、工具和役畜,幫助建造堤壩和灌溉網絡等鼓勵人們遷徙至人煙荒涼之地開荒耕種。到了清代,人口大幅增長使這種遷徙行動達到了頂峰狀態。整個中國人口分布因此發生了根本性的重新排列組合。19世紀中期,人們迫于經濟壓力向海外大規模移民,也在一定意義上加速了中國與全球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