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南
在東亞的城市居住環境中,日本卻算得上是“清流”,大多數地區沒有高聳密集的單元樓房,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名叫“一戶建”的獨棟住宅。日本人為什么都鐘愛“一戶建”?這得在歷史上找原因。
二戰后。日本主要城市的中心區被夷平,但戰前地理位置偏遠的房子意外地在大轟炸中幸存下來,成了當時的緊俏貨。在戰后日本人流離失所的大混亂中,一大批“包租公”和“包租婆”依靠坐地起價的房屋租金,過上了不錯的生活。
租房市場的混亂很快引起社會的不滿,日本政府在1946年頒布房租管制命令,限制房屋租金,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租客的條款,結果卻導致出租房源銳減。
于是,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接連頒布法律,提供貸款鼓勵蓋房,各種小戶獨棟開始拔地而起。1965年,日本政府更是拋出“住房建設五年計劃”,并提出“一家一套,一人一室”目標,對獨門別墅“一戶建”給予扶持。不過隨著人口的集中,獨門別墅的遍地開花,城市也越來越擁擠了,城里人又通過向周邊鄉間閑置土地擴張來保障“一戶建”。
“一戶建”更像一個折疊的單元房,大多面積其實低于一百平,且樓間距一再縮小,公共道路大多十分狹窄,難以通車,出行不便,因此在20世紀針對“一戶建”的質疑甚囂塵上,但是日本人無一例外選擇興建和居住低層樓房。“一戶建”多數都是木板或者一些輕型建材搭建而成,真遇到地震,房屋建材掉下來也砸不死人,整個房屋往往如同一個完整箱體,這可以算作它們的一個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