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東
改革開放后,在軍隊精減整編的過程中,有些部隊暫時空出了許多營區。為了充分利用這些空出空閑空余的營區和軍隊房地產,使之服務部隊,保障戰備,并將這些空出的營區和軍隊房地產打造成平戰結合的戰略儲備營區,中央軍委決定交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房地產管理部門(以下簡稱軍隊房管部門)管理。然而,誰也沒想到,正是這些空閑營區在關鍵時刻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軍經歷了幾次大的精減整編,尤其是在加世紀80年代百萬裁軍及幾次大裁軍后,軍隊出現了大量的空閑營區。一時間,軍隊空閑營區成為我軍部隊歷次精減整編后暫時沒有部隊駐扎的營區的專有名稱。與此同時,軍隊空閑營區的管理也排上了軍委總部戰略決策的議事日程。空閑營區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大多地處山區、偏遠鄉村,點多、線長、面廣,且管理人員少,管理難度大。
二是空閑營區的綠化建設是當地生態環境旗艦標志物。盡管軍隊空閑營區及周邊地處偏僻位置,但常常是當地植樹造林和綠化建設最好的地方,生人來訪,常常不用甄別、不用打聽就知道,樹多的、枝繁葉茂的、植被豐富的就是營區。有時我們到邊遠的空閑營區檢查工作,向當地老百姓問路,老百姓只告訴我們一句話,樹多的那個地方就是。
1997年,我(時為全軍空閑營區綠化工作助理員,現為大校)接手負責全軍空閑營區綠化工作。
有一次,我在檢查某空閑營區的管理工作時,發現原部隊越野訓練場,被當地老百姓種上了農作物。這事非同小可,如果一旦上級決定啟用這個訓練場,部隊來此地進行越野訓練,將無地可訓、無處可練。經了解發現,原來,過去部隊駐扎時天天訓練,老百姓不可能涉足,更不可能種農作物;部隊撤編了,沒有人訓練了,管理人員根本顧不過來,再加上訓練場與老百姓的地緊相連,又沒有隔離設施,久而久之,老百姓就一點點地將訓練場都種上了農作物。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采用行之有效的辦法保護空閑營區及軍用土地完整刻不容緩。如果沿用以前的在用營區的綠化文件,指導軍隊空閑營區及周邊的綠化建設是不切實際和得不償失的,因此,制定新的軍隊空閑營區綠化建設文件迫在眉睫。于是,上級決定制定軍隊空閑營區綠化建設文件,由我負責起草。
在后來通過的《關于加強軍隊空閑營區綠化建設的通知》中,首次出現了“綠色衛兵”的稱謂,明確提出“種一片果林、養一片營房、保一塊土地”的要求,引起了軍隊各級領導和全軍各級房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1998年2月15日,《關于加強軍隊空閑營區綠化建設的通知》下發全軍。
海軍某空閑營區,只有一條路通往省級公路,進出營區就靠這條路,然而,由于營區空閑,基本上沒有車輛和人員進出,慢慢地老百姓的莊稼就一點點地種到了路邊,長年累月下來,路越來越窄。
接到《關于加強軍隊空閑營區綠化建設的通知》后,海軍某房管處立即在路的兩旁種上了樹,這一棵棵樹就像“綠色衛兵”保護著這條路不再被蠶食變窄,確保了其暢通無阻。因為長期空置而被老百姓插空種上了菜的越野訓練場,由于周邊種上了樹,老百姓也不再在訓練場里種莊稼了。
大力開展軍隊空閑營區綠化建設,不僅起到了四至界限清楚的作用,在保護營區及周邊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方面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北京軍區承德房管處的一個空閑營區,營區內的溫度比營區外低了2度;原廣州軍區郴州房管處的一個空閑營區成了南來北往候鳥的棲息地,等等。
后來,我了解到:在廣西崇左營區(屬原廣州軍區南寧房管處)周邊生活著脊椎動物381種、昆蟲55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除了白頭葉猴外,還有黑葉猴、云豹、蟒蛇、熊猴、林麝等多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大壁虎、冠斑犀鳥、白鷴等26種;廣西自治區級重點保護動物眼鏡王蛇、斑飛蜥等57種。野生維管束植物124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石山蘇鐵、叉葉蘇鐵等2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廣西火桐(中國特有種)、蜆木、東京桐、樟樹、任豆、海南椴等10種;廣西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金絲李、頂果樹、火麻樹等28種。
知道了這些,我非常激動。我一直在尋找相關報道的典型事例,這些豐富多彩的動植物資源使我興奮不已。2004年4月12日,我在《解放軍報》發表了《白頭葉猴落戶軍營》的文章,首次向全軍介紹了廣西崇左營區的生態環境,展示了白頭葉猴及其他珍稀動植物的奇特風采。
2004年10月,我在北京國際軍事環保研討會上作了《生物多樣性營區》的大會論文演講,引起了轟動。
演講中,我講述了南寧房管處認真貫徹落實加強綠化建設的文件精神,把崇左營區建設成了綠色營區、生物多樣性營區,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白頭葉猴保護基地的動人事跡。當我講到目前全世界白頭葉猴僅有700多只,比大熊貓還少,卻有360只生活在崇左營區內外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發言結束后,各國代表意猶未盡,他們圍著我不停地問這問那。于是,我將我在崇左營區聽當地老百姓講的關于白頭葉猴的傳說講給他們聽:
古時,有一個貪玩的小孩被廣西崇左的奇峰異景所迷住了,玩著玩著忘了回家,進入了深山密林,迷了路。他的奶奶急得夠嗆,不停地呼喚著,但是,這個小孩在深山老林里是不可能聽見的。由于久尋不到這個小孩,漸漸地,大家都認為這個小孩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
而這個小孩,在深山老林里,渴了喝泉水,餓了吃野果,困了就睡在樹上,慢慢地變成了頭上長著白毛的白頭葉猴。后來,這個小孩變成的白頭葉猴從深山老林里慢慢向人類靠近,但是由于語言不通,無法跟人類溝通,大家也不知道他是誰,但他總是回來。再往后,他娶妻生子,每次回來都是拖家帶口一大群,后來他死了,他的子孫后代便繼承了這個傳統,經常回來看看。
再后來,由于戰爭和人們上山砍柴,大山里的樹越來越少,這些白頭葉猴只好越來越往深山密林里去了,漸漸在這個地區見不到白頭葉猴的蹤影了。近些年,由于人們的努力,樹越來越多,宜于白頭葉猴生長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于是,這個小孩的子孫后代又回來了……
這個美麗的傳說深深地打動了各國的代表,他們一邊朝我豎起大拇指,嘴里念叨著“monkey、monkey”,一邊還表示要將這個美麗的傳說講給他們的親朋好友聽,有機會一定到這個小孩的故鄉去看看……
(責任編輯:北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