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熙春



在7月中旬,氣溫接近35℃,隴南火車站格外熱鬧。“摘花椒,摘花椒勒,4塊1斤”,招工師傅用當地方言邊喊邊走;另一邊,戴著草帽,背著背簍,皮膚黝黑發亮的女工們圍在—起。
敬小紅家里種植的“六月椒”熟了。他一手接著電話,一手舉起寫上“摘花椒”字樣的紙牌,招攬從隴南鄰縣專門趕來采摘花椒的工人。
“快點快點,先別擺(聊天)了。”這位急性子的70后大叔,不僅是椒農,也是當地一家合作社的負責人。他要在7月底發出今年第一個大單,家里的8畝花椒地,需要在中伏天前后采摘完畢。
隴南市武都區位于陜、甘、川三省交界處,是中國最佳花椒適生區之一。這里花椒種植面積達到百萬畝,年產量超2萬噸。僅川渝一帶火鍋店使用的武都花椒就占40%左右。
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3.5億人口一年食用的花椒量。
敬小紅點了一支煙,告訴《商界》記者,“現在好多了,有互聯網,交通也方便,能把我們武都花椒放到阿里去賣。以前發愁沒有渠道,運輸成本高,花椒再好也掙不上錢啊。”
20多年前,土生土長的武都人敬小紅還是個攀爬在大山間、在自家和鄰里間收花椒倒賣的椒販子。那時,帶上一桿秤,背上收好的花椒,敬小紅與鄰居需要耗時3天,才能到達成都五塊石販賣新鮮花椒。
清晨云霧繚繞,崎嶇的山路依然清晰可見。與現在的靜謐不同,幾年前,無數的椒農在這條山路上默默穿行,讓花椒出趟遠門可謂難之又難。
在武都,有山的地方就有人。不論山有多高,放眼望去,鑲嵌在山間的房屋星羅棋布,盛夏時節,那屋頂上晾曬的紅花椒最是鮮艷奪目。
武都地屬甘肅南部,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的支脈東西向橫貫全境,白龍江穿城而過。這里長期以來交通不便,2008年大地震受災嚴重,才開始修路;2015年高速通車;2016年才通火車。
在此之前,條件好的農戶靠馬或驢把摘好的花椒駝下山,條件差的只能頂著烈日自己往山下背。如今從武都前往成都不到1天車程,但10年前,山路泥濘,遇到暴雨,只能停止前行。
復雜的地形和落后的交通使武都一直處于“富饒的貧困”的尷尬境地。
任麗倩,安化鎮多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她從小跟著父親爬山路、背花椒、背藥材去賣。父親辛勤勞作的背影讓任麗倩心疼,更讓她痛心的是,這些值錢的寶貝“出山無門”。
彼時的武都花椒,經常是上游種植產品出來了,但卡在銷售這一環節,癥結在于無渠道。過去椒販子在批發市場還是“坐商”,只等別人來提貨,不做主動推廣,花椒銷售舉步維艱。

46.33億元
在武都有這樣一組數據,全區有效運營網店1800多家,電商銷售總額累計達到46.33億元,其中花椒占50%,帶動貧困人口2.1萬人。
正是如此,一切都以椒販子的定價為準,他們壓價的理由也多種多樣,沒個定數,甚至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價格懸殊驚人。2015年左右,上午收價30元,下午就到20元。花椒需求減少了,壓價;產量大了,壓價;貨收夠了,壓價;稍微拖上一兩天收,繼續壓價。
農戶們親手采摘,靠著自己一步步、一簍簍背下山的花椒被椒販子層層壓價,也不知自己種的花椒銷向何方。
當地人就像守著一座寶山,既不知如何開采也不知如何讓它亮相。
藏在深山人未知的武都花椒,翹首期盼帶它出山的“新貴人”。
“農民辛辛苦苦在地里忙活,錢都被二道販子掙了,看起來簡直是壓榨。”魏杰是隴南東盛農產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也是阿里1688隴南產業帶負責人。彼時,面臨這樣的問題,他思考如何才能幫助農戶實現脫貧。
川渝人好吃麻辣,但他們卻不知自己所食用的花椒有近一半來自武都。
孫海平是武都區盛鑫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在他的帶領下我們走進山間。一株株花椒樹隨風搖曳,一穗穗成熟的花椒果實嬌艷欲滴。采摘花椒的女工們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
笑容背后,是一雙雙被花椒“麻痹”過的雙手。他們的拇指和食指被花椒樹的刺扎過無數次,黝黑粗糙,在陽光的照射下卻顯得愈發堅韌厚實。
他們多半來自同一個縣鎮,最多一天能摘30多公斤花椒,掙200元左右。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武都“千年椒鄉”的美譽。這里花椒栽植歷史悠久,捧一株花椒,色紅油重、粒大飽滿、麻味醇厚。
孫海平告訴《商界》記者,采摘好的花椒需要晾曬,2公斤花椒晾曬后約0.5公斤左右。合作社如果收價為200元/公斤,椒農們純利潤在60%左右。
在隴南,像盛鑫花椒合作社采取的“電商+合作社+貧困戶”的銷售模式,越來越被當地人認可和效仿。通過電商,武都花椒也登上全國乃至海外人家的餐桌。
這也是一條扶貧的新路子。
從零星栽植到規模連片,從背簍兜售到網店銷售,從摸索前行到科學管理,一株株小花椒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紅寶石”。
在武都有這樣一組數據,全區有效運營網店1800多家,電商銷售總額累計達到46.33億元,其中花椒占50%,帶動貧困人口2.1萬人,電商扶貧人均增收620元。不得不說,電商為當地脫貧致富起了關鍵作用。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崔凱認為,農村電商網絡零售額以及農村網店數量近年來穩步提升,是市場選擇下的成本優化過程,將在不同階段從多方面推動鄉村振興步伐。
“首先是個體自主發展階段,即農戶電商創業階段;其次是電商轉型階段,這時候往往有了更多的社會分工、產業渠道開拓等現象;再是多主體共生發展階段,就能看到電商生態逐步形成。在電商生態下,要思考如何推動最基層的農民與合作社、專業大戶以及企業進行協作,讓更多農民參與到產業鏈條中。”

隴南市武都區電子商務中心主任焦武民回憶,電商興起時,走了不少彎路。幾經波折后,他們一致認為要借船出海,將武都特色農產品放入中國最大的阿里平臺銷售。
2014年初淘寶網店鋪注冊成功。不過他們發現,當時的淘寶網站花椒品類里,根本沒有“武都花椒”,都是“四川花椒”“漢源花椒”等。
“你說我們傷心不傷心?”
這讓焦武民深深地感到差距和不足。
焦武民進一步解釋:“我們后來發現,1688平臺更適合當地農產品發展。這是一條貧困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1688網店走,1688網店跟著市場走的電商扶貧模式。”
2017年,阿里“畝產一千美金”項目落地隴南,阿里隴南產業帶正式上線。農戶只管在合作社指導下種好花椒,“阿里巴巴·隴南產業帶”免費為隴南全市的上線合作社提供產品市場推廣、網店裝修、托管代運營等服務。
值錢的寶貝終于出山有門了。
“電商辦每個月都會組織活動培訓,因為花椒節,理論和操作我花了3天時間才搞懂為什么要在線上做9.9元40g花椒限購的產品。”瑞達花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寇瑞說。在隴南每個鄉鎮和村都有電商專千,剛開始他認為這樣做完全是虧本生意,經過電商專千講解培訓,他欣然接受了這種營銷模式。
從只關注利潤,到主動學習電商運營知識,借助營銷方式提升銷量。
現在,每一袋瑞達合作社生產的花椒都標有“隴祥”名稱的字樣。借力“武都花椒”大名,已有越來越多的“小名”活躍于市場,品牌意識讓武都花椒香飄四海。
該產業帶還通過建立電商扶貧服務中心,開展扶貧網店托管代運營和網貨開發、倉儲、發貨等服務。為此,銷往遠方的花椒不再石沉大海,農戶不僅在合作社的幫扶下逐漸摘掉“貧困”的帽子,還在花椒種植技術上根據評價優化改進。
因此,這條產業帶也成為隴南市政府授權武都區承建的全市電商重點建設項目。實現電商銷售額6.3億元,發展245家“1688大宗批發網店”,培訓電商人員7610人次。短短五年,武都花椒借勢阿里高調出山。
瑞達花椒專業合作社,籃球場大的廠房中,一臺高5米左右的花椒分揀機正在“轟隆”運轉。
曾經,優質的花椒品種走不出秦嶺,椒販子將收好的花椒低收高售不說,還摻雜一些次品。
如今被摻雜的花椒逃不過機器的篩檢,不論色度還是麻度,每一粒花椒都經過機器精準分級,保證品質才是核心。
就這樣,分揀好的花椒在平臺上依然屢受“試探”。老千媽、海底撈等對品質嚴苛的企業,起初每隔幾周采購幾十公斤,時機成熟時,幾百噸花椒瞬間出山。
“要不是放在網上賣,也沒有這么好的銷路。”
起初一些合作社負責人“嫌麻煩”,根本不抱希望,而是以完成政府任務的心態加入1688平臺。如今他們認為,電商人簡直是貴人。
看到利好,椒農們種椒信心十足,擺脫中間商層層壓價,他們更愿意將曬好的花椒讓合作社收購,能提高10%的利潤;對于貧困戶,合作社帶貧每年每戶還能得60%的補貼。
據不完全統計,在淘寶、天貓和1688,經營主體注冊為專業合作社的商家就超過11000家。
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4月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電商市場規模達867.6億元。而阿里巴巴脫貧基金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巴巴平臺網絡銷售額超過630億元。這意味著,國家級貧困縣的脫貧任務,阿里分擔了超7成的份額。
武都就是這些努力脫貧者中的佼佼者。
不難看出,這條花椒致富路——通了。此時的敬小紅又有了新的愿望:讓武都花椒銷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