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摘要】目的:觀察康復鍛煉對于腦梗死患者的患者的作用療效。方法:選擇腦梗死后期患者(100例),觀察時間為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使用計算機隨機分組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以往常規臨床護理,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多加了康復鍛煉。觀察兩組患者于護理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和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對照組的護理結果明顯比實驗組的情況差,兩組患者有效率、肢體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評分的對比存有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腦梗死后期患者采用康復鍛煉的方式進行護理,效果更突出,值得大規模投入應用。
【關鍵詞】康復鍛煉;腦梗死后期;作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7-0010-02
神經內科常見的多發病之一便為腦梗死,是腦血液供應障礙使腦組織缺氧而導致的腦組織壞死、軟化的病變。腦梗死后期患者大多肢體功能不健全,生活質量普遍較低。為了使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臨床護理中的康復鍛煉越來越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重視。此次試驗分析研究康復鍛煉對腦梗死后期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針對實驗組采用康復鍛煉的方式使其恢復一部分功能,觀察其應用效果和價值,詳細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腦梗死后期患者(100例),男48例,女52例,觀察時間為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使用計算機隨機分組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50例,男女患者比例為23/27,年齡處于48~73歲間,平均年齡(62.82±3.18)歲,病程1~4個月;實驗組50例,男女患者比為1/1,年齡處于47~75歲間,平均年齡(61.25±4.73)歲,病程1~3個月。診斷標準:(1)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上修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2)通過頭顱CT檢查無出血患者;(3)無嚴重的全身并發癥的患者。兩組腦梗死后期患者中,一般資料相比較,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臨床常規護理,實驗組加用康復鍛煉。具體方法:①康復鍛煉宣傳指導:醫生需要與患者溝通與講解上肢功能恢復的好處,讓患者了解康復鍛煉;②成立康復小組:一位醫師對少數幾位腦梗死患者,醫生根據患者的上肢功能評分與患者改善程度進行個性化鍛煉;③康復鍛煉內容:醫生實施個性化安排后,指導患者規范的鍛煉動作。完成后進行穴位點按,以點按方式按壓風池風府、肩井、曲池、內關及魚際合谷3~5min;④康復鍛煉結束前:醫生告知患者下次鍛煉內容,使患者多作預習。康復鍛煉治療每日1次,每次40min,每周鍛煉治療6d,共8個療程。
1_3觀察標準(1)觀察兩組不同的護理方式起的作用的例數,包括肢體功能的恢復,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提高,以統計有效率;(2)肢體功能的恢復:患者的協調運動功能、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恢復,以分數的形式評定,分數越低,患者恢復程度越好;(3)生活質量的提高:心理活動、行動能力等方面的恢復,患者生活質量越高,分數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兩組腦梗死后期患者的觀察指標將使用SPSS16.0進行統計學處理有效率為計數資料,用X2檢驗;生活質量及肢體功能的評分是計量資料,用t檢驗。結果為P<0.05,兩組腦梗死后期患者間相比較的觀察指標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有效率、肢體功能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在兩組患者中存在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且實驗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詳細結果如表1所示:
腦血液供應障礙使腦組織缺氧而導致的腦組織壞死、軟化的病變稱為腦梗塞,屬于我國老年人群中的多發病,在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二,除此之外,還有較高的致殘率。其中腦梗死存活的患者中70%以上患有肢體功能障礙,且其中有40%的患者達到重度殘疾,嚴重影響到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在經濟上和心理上都存在著沉重的負擔。進行康復鍛煉能夠促進大腦功能的恢復以及代償重組,刺激神經元提高其興奮程度,從而患者可有適當的運動量,使患者自身擁有正確運動的方式方法,逐步恢復正常的肢體功能,提高自理能力。
綜上可知,腦梗死后期患者的治療采用康復鍛煉是較好的選擇,在恢復肢體功能上有著較明顯的效果,改善了大多數腦梗死后期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的情況,提高了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