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君
【摘要】探討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經鼻內鏡手術結合藥物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和預后。方法:選取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96例,均為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間收治,隨機分組,就采用單純經鼻內鏡手術治療(對照組,n=48)與采用經鼻內鏡手術結合藥物治療(觀察組,n=48)總有效率、術后各指標恢復時間和復發率展開對比。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是97.92%,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是8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術后切口愈合時間、鼻黏膜恢復時間、鼻腔正常通氣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年內,觀察組沒有患者復發,對照組有4例復發,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經鼻內鏡手術結合藥物治療,可以提高總有效率,增強手術質量,促進術后恢復,降低復發率,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
【關鍵詞】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鼻內鏡手術結合藥物;療效
【中圖分類號】R76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7-0044-02
由于鼻息肉阻礙了鼻塞通氣或者急性鼻竇炎沒有徹底治愈且反復發作等原因,慢慢就發展成了慢性鼻竇炎。該病的癥狀一般是頭痛、鼻塞、流膿涕等。目前鼻內鏡手術是臨床上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主要手段,本次研究針對所選病例,應用鼻內鏡手術結合藥物治療,效果顯著,現總結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96例,均為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間收治,隨機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n=48),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23~65(44.8±3.9)歲,病程0.5~4.5(3.3±0.8)年;觀察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22~68(45.2±4.3)歲,病程0.5~5(3.5±1)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排標準
參加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臨床診斷標準,均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書;排除有重大疾病患者、對本次研究涉及的藥物有過敏性患者、不同意參加本次研究的患者。
1.3方法
鼻內鏡手術,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后,通過鼻內鏡徹底清除鼻竇和鼻腔內的病變物,特別是擴大和開放額竇和上頜竇自然口,將中鼻甲保留下來,這樣就形成了以篩竇為中心,各竇間通暢引流的環境,建立鼻腔通氣的良好功能,手術后為避免術后感染,需進行常規抗生素治療一個星期左右。為了預防粘連和術后復發,出院后需要每周回醫院進行常規復查一次,主要是在鼻內鏡下清除竇口的阻塞物。觀察組在這個基礎上給予患者口服抗過敏藥和鼻腔噴激素類藥物,藥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鼻腔黏膜過敏刺激反應,噴霧劑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術后鼻腔黏膜炎癥及水腫反應。
1.4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各指標恢復時間;③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1年內復發情況。
1.5療效標準
痊愈:經內鏡檢查膿性及分泌物全部消失,竇口開放效果較好,手術切口完全愈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恢復正常的生活;有效:經內鏡檢查膿性及分泌物還有少量殘留,手術切口在緩慢恢復,臨床癥狀未消失,需繼續治療;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例數*100%。
1.6統計學分析
文中涉及數據均在SPSS22.0中輸入展開統計,組間總有效率、復發率采用(%)表示,行x2檢驗,術后各指標恢復時間采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兩組患者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對比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是97.92%,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是87.5%,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各指標恢復時間對比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的術后切口愈合時間、鼻黏膜恢復時間、鼻腔正常通氣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2.3兩組患者復發率對比結果
經治療后1年內,觀察組沒有患者復發,對照組有4例復發,復發率為8.33%,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鼻內鏡手術聯合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的更高,術后各指標恢復時間更短,治療后1年內復發率更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我們有理由相信是因為觀察組在術后應用了口服抗過敏藥和鼻腔噴激素類藥物,兩種藥物聯合作用,控制了鼻腔內因為手術切口造成的炎癥反應,改善了患者的癥狀,促進病情康復。
綜上所述,經鼻內鏡手術結合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總有療效更高,患者手術后各指標恢復時間更短,且不容易復發,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