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利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采取品管圈的采集方法對于患病兒童其動脈血氣的臨床采集效果以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我們醫院對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接收診治的122例兒科的病患者作為本文實驗的主要探究對象,同時將收集的全部病患者平均的劃分至兩組,針對常規采集組、實驗采集組,分別采用傳統方法及品管群圈法采集,兩種采集方式實行結束之后將對兩組患兒其采集效果進行比較和探究。結果:據實驗數據表明,本文當中實驗采集組的病患者在干預之后有效率(93.44%)更高,親屬對采集結果也比較滿意。討論:品管圈作為當前動脈血氣采集工作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可以顯著的提升采集成功的概率,又可以有效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概率。
【關鍵詞】動脈血氣;兒童;品管圈;采集方法
【中圖分類號】R72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7-0053-02
前言:與成年人相比,兒童動脈血氣采集的依從性較差,采集成功率低。采用常規方法采集,難度高,效率低,需反復穿刺,方可保證采集成功,患兒家長的滿意度一般較低。有研究指出,開展品管圈活動,有助于提升兒童動脈血氣采集的成功率。故本文選取本院患兒作為樣本,對品管圈活動的開展效果進行了評估,證實了活動的開展價值。
選取本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22例患兒作為樣本,隨機分為2組,常規采集組患兒(n=61)性別:男/女=37/24,年齡(7.62±1.23)歲。實驗采集組(n=61)性別:男/女=23/38,平均的年齡為(4.60±2.91)歲,兩個分組之中全部的病患者其個人的信息通過證實后并不存在差異性(P>0.05)。
常規采集組采用常規方法采集,主要可以概括為患兒選定穿刺的位置并進行皮膚方面的消毒,開展動脈穿刺處理以及手術結束后的止血護理等;而針對實驗采集分組之中的61例患者則采取品管圈的采集路徑對其展開采集。具體實施路徑如下:結合患兒的主管護理醫師、護士以及相關護理人員的想法,為患兒策劃出多個可能實施的主題策略,綜合出團隊的整體意見,通過投票的手段選擇出造成動脈血其其采集失敗的重要主題,剖析具體原因并設計相應的解決措施,每一個星期開展二至三次的討論例會,針對于護理制度存在的缺陷、與患兒交流溝通不完善、護理操作生疏等一系列問題制定解決策略并嚴格的執行。
3.1采集效果對比
實驗采集組,采集成功率93.44%,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3.2家屬滿意度
實驗采集組家屬中,不滿意者共2例,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眾所周知,動脈血氣的采集工作是當前廣大小兒其醫治過程當中相對比較常見的一個緩解,針對于兒科的患病兒童,動脈血氣的采集往往較為困難。如未能解決上述問題,容易導致采集的時間延長,影響醫院的工作效率,且容易導致患兒因反復采集而產生疼痛,導致哭鬧等不依從行為發生,對家屬滿意度的提升,會產生較大的阻礙。如今在臨床研究方面,針對于患病兒童,尚且缺少一種更加精確的、相對比較直觀的采集方法。為使兒童的動脈血氣采集成功率得以提升,本院開展了品管圈活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與傳統的采集方法相比,品管圈活動要求不斷對采集方法進行優化,不斷分析采集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時解決,這對兒童動脈血氣采集方案針對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的提高,均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開展品管圈活動后,患兒的動脈血氣采集成功率一般較高。為評估品管圈活動的開展效果,本院于活動開展后,對采集效果進行了觀察。通過對研究結果的觀察發現,常規采集組的病患者則存在18例在干預之后采集失敗,即實驗采集組中病患者的動脈血氣的采集失敗概率僅僅6.56%,該指標的概率遠小于常規采集組(29.51%)。提高家長的滿意度,是醫院對兒童進行護理的主要目標之一。兒童動脈血氣采集完成后,本院同樣對患兒家長的滿意度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實驗采集組家屬中,不滿意者共2例,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該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品管圈活動的開展價值。龔蕊在研究中,同樣選取動脈血氣采集的兒童作為樣本,對品管圈活動的開展效果進行了觀察。該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開展品管圈活動后,患兒的動脈血氣采集成功率,能夠從80%提高到98%,患兒家長的血氣采集滿意度,也能夠從68%提高到95%。該學者的研究成果,與本文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開展品管圈活動采集患病兒童的動脈血氣,能夠更高效提高兒童其動脈血氣的采集成功概率,實驗的臨床效果非常好,值得臨床對其進行廣泛的推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