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帆 蔣琴 李盛 陳倩 郝玲 陳艷華
【摘要】目的:探討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血清鐵蛋白(SF),在2型糖尿病(T2DM)并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患者中表達水平的臨床意義,為DPN的診斷及后期的治療評估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選取58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DPN組,56例2型糖尿?。═2DM)患者且無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T2DM組,選取50例通過本院體檢中心體檢后,各指標正常者作為健康組。用電化學發光方法,分別檢測三個研究組血清中的NSE/SF水平,比較分析檢測結果在DPN,T2DM及健康人群中的水平變化意義及相關性。結果:DPN組患者血清NSE、SF水平均明顯高于T2DM組及健康組,且發現T2DM組血清SF水平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清中NSE、SF水平與DPN患者密切相關,可對DPN診斷和后期病情療效評價提供幫助,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鐵蛋白;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中圖分類號】R587.2;R74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7-0073-02
2型糖尿?。═2DM)中,較為常見的慢性并發癥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這種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后期預后較差。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情進展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鑒于上述原因,近年來,關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早期篩查及診斷的方法正在被許多學者關注,并提出。本研究主要通過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血清鐵蛋白(sF)在DPN患者中的表達,為臨床針對早期DPN診斷以及DNP后期的治療及隨訪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6月~2019年2月,在內分泌科住院部及門診確診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58例作為DPN組,56例2型糖尿病無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T2DM組,選取50例通過本院體檢中心體檢后,各指標正常者作為健康組。DPN組男:30例,女:28例,年齡22 73歲,平均年齡:51.16±5.92歲。T2DM男:31例,女:25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52.83±6.12歲。健康組人員比例為:男:30例,女:20例,年齡在30~71歲之間,平均年齡:51.13±5.29歲。通過數據分析比較:三個實驗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收集受試者時,排除伴有合并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甲狀腺功能異常、肝腎功能異常、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腫瘤患者、反復輸血患者;霍金奇病患者,酒精依耐性者,急性感染患者及罹患血液病患者。
1.2儀器與試劑
采用Roche601e免疫電化學發光檢測儀,分別對三個實驗組的血清NSE及SF進行檢測。所涉及的檢驗數據,均在規范的操作及準確的質控條件下得到。
1.3樣本處理及數據收集
三個組別受試者,于上午8:00-10:00,空腹采取靜脈血3ml,在室溫下(25至30攝氏度)靜置15分鐘后,對所有樣本離心分離出血清,測定血清各組別NSE、SF水平并記錄。
1.4統計學方法
實驗紀錄所得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所需要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卡方檢驗對收集的數據分析處理。
在對三個組別血清NSE、SF的水平分析后,可得:DPN組患者血清NSE、SF水平均明顯高于T2DM組及健康組,且發現T2DM組血清SF水平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一般資料結果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糖尿病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在T2DM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中,DPN患者的數量也在增加。由于在糖尿病的患者中,針對DPN的早期的血液學檢查項目,現開展的并不理想。而DPN發病相對緩慢且不易在臨床診斷中第一時間發現,在癥狀加重后,不易逆轉且預后相對較差。這樣就會給糖尿病伴DPN的患者帶來許多痛苦。鑒于上述原因,對于DPN的早期診斷及治療、評估的方法一直在不斷的提出、改進。研究者們都希望能夠找到科學,易操作的方法來對付DPN。本研究通過對血清NSE及SF在DPN患者中的表達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總結得出對此病的早期診斷行之有效、科學、簡便的方法。
相關資料顯示:NSE主要高濃度存在于神經細胞和神經內分泌細胞以及這些細胞所引發的腫瘤細胞中(紅細胞中亦有NSE存在),所以神經細胞在受到疾病影響,遭到破壞或者損傷或者癌變后,細胞中大量的NSE就會進入血及腦脊液,此時NSE水平會升高;此外,NSE除具有烯醇化酶作用外,還能營養神經的相關結構并且對神經元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現有研究提示DPN患者中NSE亦升高,并與DPN的嚴重程度相關。在高血糖的影響下,毛細血管的基底膜會逐漸增厚,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毛細血管的玻璃樣變和血管微循環的改變,在此種情形下神經細胞及纖維會缺乏血流灌注而出現缺氧,導致神經結構受損,以至于,血清中的NES升高,亦有學者的研究得出,DPN病變嚴重度可能與神經元細胞膜完整性成負相關所致,即DPN病變越嚴重,神經元細胞膜完整性就越差,患者血清NSE水平就越高。
SF存在于體內各組織和細胞中,為機體內一種貯存鐵的可溶組織蛋白,用于血紅蛋白合成;也可以防止細胞內游離鐵過多而對機體產生有害的作用,研究還表明SF具有很好的組織相容性。王晶等研究證實,T2DM患者普遍存在SF水平升高,且發生慢性并發癥的患者SF升高現象更為明顯,提示SF水平不僅對于DPN的發生具有指示作用,而且對于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等其他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也有一定指示作用,T2DM患者普遍存在SF水平升高,這個觀點與此次研究得到的結論比較符合。所以,有學者提出,如果在T2DM患者一級親屬中,血清SF的水平相對較高,那么此類人群可視為在糖類代謝出現異常的高危人群。結合各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SF水平在針對T2DM及其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及其發展具有一定預示性的意義,在DPN的早期篩查診斷和后期病情的隨訪、追蹤中,可視為一種有意義的、較為便捷的血清學體外診斷指標。
綜合此次研究得出的結論,在DPN患者血清中NSE及SF的水平,均高于T2DM組且有統計學意義。而且還發現T2DM組中,血清SF的水平明顯高于健康組,是否可以將血清SF水平作為糖尿病的一個檢測預示標志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本研究可以得出,血清NSE、SF的表達與DPN病情密切相關,預示著,它們不僅可以用于DPN的早期診斷,還可以用于DPN的病情的隨訪。希望能通過此次研究,在DPN的早期診斷中,能逐步發現新的檢驗指標或者相關的檢測方法,為今后的治療,緩解患者的痛苦做出努力。就此次研究而言,關于血清NSE及SF的研究還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大樣本、大數據的支持,這樣才能得到更加科學的數據及其研究成果。但做為此次研究的目的已經達到,希望通過血清NSE、SF的體外診斷這一途徑、方法,可以成為糖尿病神經病變早期診斷的一個補充。綜上所述,DPN患者血清中NSE及SF的研究,對DPN患者血清診斷和病情評價可以提供幫助,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