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 洪英姬
【摘要】醫學是研究人的學科,醫學是與人打交道的職業,醫學生的成長無論如何也不能離開醫學人文的灌溉。本文將通過調查研究和歸納整理,分析我校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人文與醫學》課程的概念及重要性,以及對沉浸式互播課堂的認識,考察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及人文素養等,分析學生其否存在《人文與醫學》的認識轉變,職業道德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等。最后根據其效果建立和完善臨床醫學專業《人文與醫學》沉浸式互播教學課堂的管理機制和長效運行機制。
【關鍵詞】醫學;人文;沉浸式互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7-0054-02
醫學發展到今天,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的發展給傳統倫理道德帶來了巨大沖擊;醫院的規章制度與救死扶傷的責任發生了嚴重沖突;不堪重負的醫療費用和優質衛生資源不足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頻頻等等。因此《人文與醫學》的普及迫在眉睫,尤其是對于醫學院校的大學生。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一些國家在醫學院校紛紛建立了醫學人文學的研究機構。一些醫學院校還設立了醫學人文學方面的學位或課程。隨著Internet技術的普及,一些醫學人文學專業網站也相繼出現。醫學的發展不僅關系到科學和技術,更關系到社會學、倫理學、哲學、法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的方方面面。
雖然中國的現代醫學自近代以來突飛猛進且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就醫學還是人文學都是孤立地發展,兩者在關心人的健康幸福和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做得很不夠。2018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這一消息的發布,表示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于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但是另一方面卻引起得全世界的一片嘩然,中國科學家對于人文醫學的道德遭受到嚴重的質疑。中國在醫學人文學建設方面確實做了許多工作,相繼成立了一些醫學人文學研究機構,并且國內一些高等醫學院校紛紛開展《人文與醫學》課程,但是目前沒有取得質的發展和改變。而且醫學院校大部分開設都是選修課,所以缺乏專業針對性,無法體現真正意義的《人文與醫學》這門課的內涵。
目前《人文與醫學》的課程資源和教師資源比較缺乏,但是可以基于網真技術,依托先進的信息化硬件、軟件和網絡系統,以實現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課堂教學在空間、內容、方式和實踐四個維度的融合,形成一個完整、高效的教育教學空間。開設《人文與醫學》這門課程,通過沉浸式遠程互動課堂形式,可以使學生在現有的教學環境中,跨校區收視國內一流大學的優質課程,同時可以與國內其他高等院校的學生進行互動,不僅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享受到最優質的教學資源,同時提高醫學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
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文與醫學》課程應用沉浸式互播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目標,是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全面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醫學人文的認識與尊重,最終達到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和人文素養。
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文與醫學》課程應用沉浸式互播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方法,主要通過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比較分析和數理統計相結合等方法來實現。整體可以分為三點進行敘述:
1研究調查
為了了解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人文與醫學》這門課程的認識及人文素養方面存在存在的問題,我們設置了一份調查問卷:
(1)你知道《人文與醫學》這門課程嗎?
(2)進入醫學院后學習過《人文與醫學》課程嗎?
(3)你知道延邊大學開設《人文與醫學》沉浸式互播課堂嗎?
(4)如果選修過《人文與醫學》沉浸式互播課堂,你是否喜歡此類課堂模式?
(5)你認為醫學院校是否有必要將《人文與醫學》課程作為必修課來開設?
(6)你認為《人文與醫學》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7)你認為中國醫患關系緊張的根源來自于哪里?
(8)你認為作為醫生首先要具備的條件是什么?
(9)你認為我國醫生最缺乏的是什么?
(10)如果你是患者,你會選擇哪一種醫生就醫?
(11)認為大幅度提高醫生的待遇,是否能緩解目前中國的醫患關系?
根據調查結果,可以分析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于《人文與醫學》的認識程度,分析是否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及人文素養等,是否對醫學學習有助于開拓視野、啟迪思路等,也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和完善臨床醫學專業《人文與醫學》沉浸式互播教學課堂的管理機制和長效運行機制。
2整理資料匯總
通過調查研究和歸納整理,我們可以看到68.42%的學生對《人文與醫學》這門課程并不了解,大多數人進入大學之后也并沒有學習這門課程;而對于沉浸式直播課堂這種教學形式,只有13.16%的學生有一定的了解。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講十分陌生。這更體現出開設此課堂的必要性。利用一個學期針對臨床醫學專業開設《人文與醫學》沉浸式互播課堂,通過調查研究和歸納整理,分析學生其否存在《人文與醫學》的認識轉變,職業道德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等。最后根據其效果建立和完善臨床醫學專業《人文與醫學》沉浸式互播教學課堂的管理機制和長效運行機制。
3沉浸式互動課堂建設
專門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開設《人文與醫學》沉浸式互播課堂,通過以提問的方式與國內一流大學的知名教授(院士、長江學者等)進行互動,是學生體會到國內一流大學的優質課程,實現師生之間同步和異步實時互動,對異地其他高等院校學生進行交叉教學、協作會話實現合作學習。在新世紀的新形勢下,高等醫學院校必須加強醫學人文學的建設。而沉浸式互播課堂正好能解決教學資源較缺乏地區開設新課程的需求。
沉浸式遠程互動教室既是直播教室、又是收視教室,提供優質課堂高清直播、真實等大收視、各類教學互動、錄制等服務,實現跨校、跨校區的課程共享,感受“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真實體驗。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教育信息的共享能夠讓我們消除了時間空間、社會經濟和膚色種族的障礙,更好地實現社會教育的公平性。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方式的飛速發展,現代遠程教育作為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直接延伸至全社會。在現有遠程教育體系下,電話能夠傳送聲音實現有聲教學,電郵能夠發送文字實現資源共享,遠程視頻課堂能夠傳輸影像實現聲像同步教學。作為傳統課堂教育的補充,這些教育方式都有效地運用了信息技術,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進步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網真技術的出現,將使我們從根本上克服現有遠程教育模式的缺點,以“網絡面對面上課”為目標的沉浸式網真教室正蓄勢待發。所以,我們在未來教育空間站里可以將“傳輸真實課堂、再現真實課堂”的溝通體驗延伸至教育的每一個角落,讓網絡在線學習進行得更加自然和高效,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的公平,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
通過對網真技術的運用,充分利用信息化共享時代的紅利,將傳統的課堂教學進行現代化轉變,這也正是未來教育空間站的最基本目標。進一步加強沉浸式遠程互動課堂的研究和建設,通過沉浸式遠程互動課堂形式開設《人文與醫學》這門課程,可以使學生在現有的教學環境中,跨校區收視國內一流大學的優質課程,同時可以與國內其他高等院校的學生進行互動,不僅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享受到最優質的教學資源,同時提高醫學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臨床醫學專業開設《人文與醫學》沉浸式互動課堂,達到在不同校區、不同學校之間的課堂共享,使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校區或學校來共同參與到同一門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實現多種聽課模式,包括在收視教室遠程收視、電腦上遠程在線收視、移動終端實時在線收視,創建出適應各種課堂教學過程應用,適應不同遠程的聽課方式。
醫學是研究人的學科,醫學是與人打交道的職業。一個得不到病人肯定的醫生,可以說是一個不稱職的醫生,這就提現了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所以醫學生的成長無論如何也不能離開醫學人文的灌溉。
實現醫學與人文的完美結合,通過現代化的沉浸式互播課程教學模式,探尋新的教學模式,基于對沉浸式互播課程教學的探索,深入淺出的總結出以上的教學經驗以及論證方式,借助現代化網絡教學工具,實行現代化智能網真技術的利用,培養大批既有高精尖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有豐富而深厚的人文知識的新型醫學人才。使國家的醫學人文建設程度提高,向世界發達國家看齊,達到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全面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醫學人文的認識與尊重的初始目標,進一步達到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和人文素養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