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
【摘要】目的:分析和總結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因素和針對性的有效護理干預方法。方法:選擇80例骨科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疼痛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結果: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骨科手術患者實施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在臨床中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骨科;術后疼痛;原因;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7-0202-02
疼痛的定義是由國際疼痛研究會(CIASP)制定并規范的,包括感受方面的不舒適和心理方面的抵觸,同時會對身體機能存在或者潛在傷害。為了對骨科患者進行深度治療而需要進行專業手術,術后的創口將會給患者帶來疼痛感,創傷越大則疼痛感越強烈,在術后的康復期產生不良作用。據資料顯示,我國骨科患者在術后普遍存在疼痛,且多數屬于可忍受范圍之外,這種不適90%會伴隨患者手術之后三天以內的時間,因此患者在術后通常需要給予鎮痛或者止痛等緩解疼痛的輔助措施。為了患者的健康和骨科手術的順利進行,需要相關專家對顧客術后患者疼痛緩解進行持續的研究,也需要醫護工作者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出有效的方式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
1.1.1一般資料
研究所選骨科手術患者資料均來自本院,為保證其一般資料比較特性,對其進行平均分組,且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設置了40例患者,男女各占比一半,即每組有20例男患者、20例女患者,患者年齡范圍為21~69歲和22~68歲,平均年齡為(44.7±3.6)歲和(46.9±4.1)歲。并且,兩組患者病例占比相近,股骨干骨折患者最多,各有18例和16例,其次為踝部骨折患者,均有12例,再次為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分別為6例和9例,其他骨折患者最少,分別為4例和3例。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與觀察組最根本的區別在于護理方法不同,其中對照組患者享有常規的臨床護理,而觀察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專業的疼痛護理,主要內容如下:
常規護理包括:提供整潔、安靜、衛生、舒適的治療環境,病房的設置能夠從心理方面給予患者舒暢的感受,在進行術后護理時指導并幫助患者進行體位調整,根據實踐經驗幫助術后患者保持和更換疼痛感相對舒緩并且最為舒適的體位狀態,保證患者能夠身心平穩的度過康復期。醫護工作者要為患者保持服務的心態,熱情、耐心、體貼、詳細的為患者及患者家屬解憂,以促使其在整個治療期間(手術和康復)的體驗達到滿意標準。在手術時,嚴格根據病情予以實施,同時做好患者的術前心理安撫工作,術后的康復期間,進行規范化護理,使患者疼痛最大程度的減免,從而大幅縮短患者的康復期。
疼痛護理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的,包括術前護理和術后護理。(1)術前護理分為藥物止痛和精神轉移兩個方面,藥物方面主要是服用止痛藥進行鎮痛,一般每日服用兩次,間隔12小時一次;精神方面是指為患者播放輕松、緩解壓力的音像和講解手術須知,例如播放輕喜劇或者令人愉悅的音樂,手術前后的飲食要求、體位姿勢、排便方法、康復標準等;(2)術后護理包括:患者從手術麻醉中清醒后,護理人員首先要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詢問,以排除是否存在異常狀況,悉心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術后注意事項和應急處理方法。當患者初步恢復后,醫護人員以及患者家屬可根據患者狀態圍繞其喜歡的話題展開對話,或者播放其感興趣的書籍音頻、音樂或者視頻等,一方面促使患者的注意力轉移,減緩其疼痛,另一方面放松患者的心態,疏解其沉重的精神壓力。在患者術后一周后,還應對其進行康復護理,例如在術后的第二周,患者可進行局部肌肉鍛煉,骨傷附近之外的所有肌肉需要進行鍛煉,不僅是為了避免在康復過程中再次損傷骨折部位,更是為了全面康復奠定基礎。術后兩周之后,骨傷已初步愈合,此時應對骨折附近部位進行適當活動,防止關節出現僵硬或者肌肉萎縮等惡性狀況。
1.3評定指標
世界衛生組織(WHO)用數字的形式將疼痛劃分為十個等級,其中0表示無痛,而1-10級則分別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根據其標準,排除0級的無痛之外,可將疼痛大致分為三種類別,分別是輕微,對應的是1—3級疼痛;中度,對應的是4—6級疼痛;重度,對應的是7—10級疼痛。
2組患者術后疼痛NRS評分比較見表1

通過調查、論證和總結,得知疼痛的影響因素來自生理、心理和環境三個方面:生理因素主要是指骨折部位以及手術創口神經末梢所傳感的組織損傷、手術創口形成的水腫和炎癥表現出的疼痛感;心理因素包括對病情以及手術的畏懼、擔憂,自身的視覺和幻想也加劇了疼痛體驗;環境因素是指,醫院尤其是病房的格局與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不同會促使患者生成陌生和孤獨的感覺,并且在與醫護人員溝通不徹底的狀態下進一步促使安全感遺失,疼痛感則更加明顯。三者的同時作用,直接引導著患者主神經高度緊張以及傷口部位蛋白質受到激素和酶異常的影響,減緩了傷口愈合的速度,從而延長了疼痛周期,并提升了疼痛等級。
通過對研究案例的對比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疼痛評分結果P<0.05,其條件與結果均符合統計學要求,證實了疼痛護理能夠有效減緩骨科患者術后的疼痛,對其身心均能形成良性的鼓勵影響,有利于患者治療期間的身體康復。因此,在實踐中應進一步促進疼痛護理的研究,并全面進行推廣,為骨科患者乃至全人類謀取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