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永
為解決貴州省企業創新資源匱乏、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貴州省科技廳創新財政投入方式,采取普惠方式向企業發放科技創新劵,用于企業向高校、科研院所等購買科技創新服務或技術成果,有力推動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助推企業轉型升級。
1.研發補助
科研項目落地生根
鹽是我國最緊缺的非金屬礦產,西南地區具有豐富的非水溶性鉀礦資源,貴州省銅仁市已探明非水溶性鉀鹽儲量為35億噸,遠景儲量在50億噸以上,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40%,是全國重要的非水溶性鉀礦資源聚集區,有些礦區鉀含量超過12%,具備良好的工業開發前景。
如果能很好地開發利用鉀礦資源,無疑會使銅仁特別是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萬山特區,獲得造血功能。然而,非水溶性鉀礦的開發應用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現有技術開發工藝能耗高、污染大,因而未能形成規模效應。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趙偉博士開發的新型混合熔鹽浸出—水洗—結晶短流程新工藝,具有投資小、操作簡單、環境友好、產品下游市場容量大等優點,為低品位非水溶性鉀鹽工業化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經銅仁市科技局對接,趙偉攜項目落地銅仁,和銅仁市高新匯智科技孵化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簽署合作開發協議,并通過向貴州省科技廳申請科技創新券,獲得了40萬元的研發補助。
趙偉說,在貴州省科技廳及銅仁市科技局的支持下,他及團隊已順利完成百公斤級回轉窯實驗。由于極大降低能耗,又避免了現有技術路線的缺陷,目前,國內陸續有人和他取得了聯系。根據新工藝建設千噸級生產線,設備投資不超過600萬元,萬噸礦效益為255萬元,可綜合利用開發氯化鉀、氯化鈉等產品及微晶玻璃、吸音降噪等新型材料。
趙偉說,由于千噸級示范項目,牽扯到礦山開采權及經營權等一系列政策性問題,需要到相關部門報備掛牌,同時,涉及前期設備投資、下游產品市場調研等商業問題,項目建設仍在積極協調、籌劃中。“希望各級主管部門能為項目在銅仁運行提供積極幫助,甩掉中西部地區是過剩產能‘接盤俠的帽子,為西部特色原始創新趟出一條新路。”
2.節約成本?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2015年,在貴州省科技廳和銅仁市科技局召開的政策宣講會上,銅仁市紐泰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紐泰克)了解到科技創新券政策,并向以色列格普溫室技術有限公司購買“專業化蔬果生長環境監控系統”技術開發服務。2015年年底,經過科技廳的認定和評估,紐泰克所花的100萬元技術支出,利用科技創新券獲得了50萬元補貼。
“創新券為企業節省了很大的成本,原本的預算資金可以進行其他項目的研發,調動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紐泰克總經理王孝利說,項目實施以后,公司轉變了關鍵種植模式,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均有了大幅提高。僅一年時間,農作物畝產增長4~5倍,年新增產值600萬元、利潤120萬元,企業成為銅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目前,紐泰克年產蔬果900多噸,年平均輸出現代高效農業種植項目2個。相對于2015年引進的技術,該技術在種植系統的統籌及作物數據分析處理方面更加完善,系統增加了作物灌溉,根據作物數據分析系統自動施肥等功能。這一技術,現在還推廣到了山東、甘肅、西藏等地,在這些省區也成功轉化落地。
據不完全統計,在貴州,科技創新券促進企業完成科技成果轉化,直接幫助企業實現新增銷售收入近5億元、利稅近8000萬元,促進一批中小微企業成長,帶動全省84家專業合作社創新發展,近3000農戶實現增收,多家企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其中,貴州國塑科技管業有限責任公司向貴州省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購買“耐高性能聚乙烯雙壁波紋管專用料”技術開發服務,項目轉化完成后,年新增產值280萬元、利稅80萬元。
另一方面,科技創新券也加快了貴州省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創新服務單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步伐,直接帶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貴州省水稻研究所向貴州卓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轉讓“Y兩優585”水稻新品種育種技術,轉讓金額22.5萬元。貴州大學“磷礦伴生碘資源回收利用成套專利技術”轉讓給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轉讓金400萬元,創造貴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轉讓金額的最高紀錄。
根據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的統計,貴州省已成為全國引進技術成果轉化運用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2018年1~8月,全省技術合同成交2032項,合同金額101.23億元,同比增長95.0%。其中,吸納省外技術合同1281項,成交額73.33億元,同比增長76.8%。
3.打破傳統?形成科學管理體系
據介紹,貴州的科技創新券采取普惠方式發放,對企業的注冊時限、規模、產業屬性等條件不設門檻,只要在貴州省注冊登記的企業,并發生了向科技創新服務單位購買科技創新服務或技術成果的行為,都具備申請發放創新券的資格。而且,科技創新券資助項目完全遵循企業需求導向,以企業自身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創新難題、成果轉化難題為本,對企業與科技創新服務單位以市場化方式約定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共4個方面的創新行為進行資助。技術路線、創新點都由企業自主決定,摒棄了傳統的計劃項目“要你這樣做”思維。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科技創新券沒有門檻。
企業在創新券項目執行過程中,需要向創新服務單位支付不低于創新券發放額度的費用,如果未執行這一原則,將根據企業實際支付的金額按相應比率折扣兌現。這一做法,也屬全國首創。
值得一提的是,貴州在全國首創了以企業和創新服務單位簽訂的技術合同為創新券發放依據的做法。這解決了其他一些地方創新券“花不出去”的問題,踐行了“市場經濟”。只有技術合同規定的事項履行完畢后,才可申請兌現。兌現需嚴格按照合同條款規定,提交第三方的技術和經濟證明材料,并提交有關支付發票、銀行進賬單等資金使用憑證。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檢驗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效。
貴州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市場服務部部長熊婧說,貴州在創新券管理上引入第三方機構,建立了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約的項目管理機制。以貴州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和貴州省科技評估中心為依托,成立專門的創新券管理中心,負責創新券日常管理工作,具體辦理創新券的申請、發放、兌現等事務性業務,并聘請第三方專家對創新券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建立動態項目管理監督機制。“這一模式將科技行政機關傳統的科技計劃管理職能進行了分離。打破了傳統的科技管理部門垂直的自上而下的項目管理體制,形成更加科學、高效、規范、廉潔的管理體系。這一管理體系,也是對成果轉化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