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位全國人大代表講述的小山村修路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去年春天,這位代表到一個山村調研,發現其村民收入水平與幾里路外的山下鄰村竟有十余倍之差。原來,這座山風景秀麗,山里特產很多。鄰村在山下,路修得好,交通方便,做農家樂生意游客多、收入高。兩村之間有一段幾里長的山路,路窄且陡還有碎石,小汽車開上去很難走,游客不愛去。
那為什么不修路?代表詢問之下大吃一驚:山上這村子早已申請到修路的國家扶貧資金,路卻沒修好。原來,山上村修路要與山下鄰村的路連接,鄰村村民不樂意,怕他們修好路后搶走游客。而且,兩村分屬不同行政區,不在一個縣域,要協調矛盾還得上級政府出面。于是,申請到修路扶貧款的小山村,路只修了自家地域范圍內這一半,鄰村那一半遲遲不能動工,只能湊合走原來破舊的老山路。這位代表感慨地說:“這個小山村的故事里,修路不缺扶貧資金,頑癥出在陳舊的觀念、落后的思維、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上!”
像這樣的情況,可能還不是個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說要“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怎么打?精準脫貧還需完善考核監督。比如,扶貧資金用到位了嗎?特殊貧困人口保障措施落實了嗎?支撐產業發展起來了嗎?貧困原因解除了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教育工作完成得怎樣?方方面面的扶貧工作,都需要完善考核監督,用好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成果。
回到前面的故事,我們用于扶貧的財政資金,就應該考核其撥付后有沒有使用效率?如果發現使用受阻,能否督促地方政府協調解決?把這些考核工作做實了,才能讓脫貧工作有實效,才能經得起歷史檢驗。要讓老百姓真正受惠,不讓扶貧資金擱淺在半路上。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定信心不動搖,咬定目標不放松,整治問題不手軟,落實責任不松勁,轉變作風不懈怠,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像扶貧資金擱淺在半路、給錢都沒花出去情況,就是目標放松了、責任沒落實好。期待各級政府能真正落實好總書記的要求,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