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近些年阜南縣苗情監測的實踐,論述了苗情監測工作的意義、內容、方法,總結了取得的成效,提出了苗情監測工作未來的發展趨勢,以供參考。
關鍵詞:苗情監測;意義;內容;方法;成效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2-0098-01?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2.1? ? ? ? 文獻標志碼:A
阜南縣苗情監測是根據安徽省農村工作委員會下發的苗情監測方案的要求,定點、定期(特殊的自然災害除外)對某種農作物的關鍵生育期進行監測[1],科學地分析此種作物的生長期,提出不同時期的管理方法,更好地促進作物的生長。阜南縣在2005年正式啟動小麥苗情監測工作,2009年開始監測玉米苗情。2011年國家提出玉米振興計劃和實現玉米高產時,阜南縣的玉米產量已經達到了相對較高的水平。2011年之后,阜南縣相繼開始監測大豆等其他作物,針對監測的結果,提出應對的措施,減少或避免災害損失。
1? 苗情監測的意義
一是通過監測苗情,可以了解阜南縣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結合土壤特征,合理進行區域規劃。二是通過監測苗情,可以了解阜南縣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掌握各生態區域農作物的品種、播種類型、栽植技術、生育進程變化規律等,有效解決當地農業生產中的技術問題。三是通過監測苗情,可以為農業推廣工作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制定合理、可行的田間管理技術并及時發布,提高農業生產的水平,擴大農技推廣的覆蓋面。
2? 苗情監測的內容
一是監測點的基本情況。主要監測前茬農作物的類型、土壤肥力水平、土質類別、耕作方式、播種模式、施肥等并作好記錄,為分析苗情以及后期產量提供合理的依據。二是生育時期。小麥主要監測出苗期、分蘗期、越冬期、返青期、拔節期、孕穗期、抽穗期、開花期、成熟期;玉米主要監測出苗期、拔節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吐絲期、成熟期。三是個體素質和群體質量。記錄生長期的個體發育狀況及群體長勢,了解缺苗情況。四是苗情評價。參照安徽省苗情分類標準,結合當地作物長勢,對本地農作物生長的主要階段進行綜合評價。五是灌漿速度。主要測定監測點作物的干重,折算出籽粒的千粒重,再通過公式推算出作物的灌漿速度。六是預產和測產。主要監測作物單位面積的植株數量、有效穗數、穗(株)粒數、千粒重(百粒重)等。預產即計算該品種常年的千粒重,測產即用預產的千粒重數據計算單位面積產量。七是實際千粒重(或百粒重)。主要是對當年作物的實際千粒重(或百粒重)進行監測,將監測所得的數據與當年預測的千粒重以及上年的千粒重進行比較。
3? 苗情監測的方法
一是調查分析。根據阜南縣農村工作委員會的安排,阜南縣農技推廣中心糧油站承擔苗情監測任務。根據阜南縣的區域規劃和土壤特性,確定不同鄉鎮、不同土壤類型適宜種植的作物品種。二是重點監測。詳細了解安徽省的相關政策,制定適合阜南縣農業發展的方案,提出科學合理的田管建議,開展災害調查,指導農業抗災生產。三是制定嚴謹的工作制度。在刮風、下雨等天氣條件下,要有合理有效的防護措施,按時完成任務、及時報表、按時發送報告。
4? 苗情監測取得的成效
一是完善了苗情監測數據,更好地了解了作物的發育特性、生長規律等。目前,阜南縣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監測技術體系,促使苗情監測工作更加科學化和正規化。二是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監測報告,指導農民科學防災減災,減少病蟲害,降低成本,提高產量,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三是創新工作方法。通過監測,為當地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指導,相關人員參與到一線監測工作中,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2]。
5? 苗情監測的發展趨勢
一是積極探索未來苗情監測大數據的開發利用,為建立苗情分析模型等提供數據。二是圍繞科學指導,服務農業,提升品質等,擴大農作物監測范圍,進行規范化操作。
參考文獻:
[1]鄧柯.2018年蒙城縣小麥孕穗期苗情監測報告[J].現代農業科技,2018(15):65,68.
[2]楊澤峰,劉培玉,孫少利.阜南縣小麥苗情監測工作開展情況、成效與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