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摘 要:會計準則是財務人員的工作指南,可以為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國際貿易的需要以及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特點明顯。在準則趨同的過程中,中國應儲備國際化會計人才,合理推動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進程。
關鍵詞:國際貿易;中國會計準則;趨同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2-0149-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33? ? ? ? 文獻標志碼:A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委員會自1973年成立以來,始終以編制一部能夠適用于世界各個國家的會計準則為目標。至今,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20個國家全面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者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中國的會計準則出現得比較晚,但國際趨同形勢明顯。
1? 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簡介
1.1?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演變
國際會計準則的起源要追溯到國際會計師大會。1972年,國際會計師大會于悉尼召開,會上提出了建立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構想。經過集中籌備,1973年,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荷蘭、日本、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亞9個國家的會計團體共同成立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簡稱IASC。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是以成熟市場經濟為背景的會計準則。IASC是民間組織,旨在建立能夠為世界各地區所接受的會計準則,從而促進各個國家會計準則的協調和改進[1]。
IASC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步發展階段,第二階段為逐步提升階段,第三階段為核心準則的制定和改組研究階段。①初步發展階段為1973—1988年。這一階段主要是匯集和選取各國的會計準則,發布主要會計事項的處理方式,同時兼顧各國的會計處理需求。發布的準則較為寬泛,允許準則使用者在處理實務時自主選擇處理方法。②逐步提升階段為1989—1994年。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升國際會計準則的可比性,減少會計備選方法,劃分“基本處理法”和“備選處理法”,提升財務報表的可比性。③核心準則的制定與改組研究階段為1995—2000年。為適應國際資本市場的需要,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與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合作,旨在制定可以讓全球資本市場接受的核心準則。1998年12月,核心準則的編制工作全部完成,國際會計準則的影響力顯著提升。
2000年,IASC進行了改組,原來的IASC改為IASC基金會,由受托人委員會負責,下設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委員會(IFRIC)和準則咨詢委員會(SAC)。改組后,IASC的目標也由“協調與改進各國會計準則”變為“制定全球會計準則”。受托人委員會由22名受托人組成,負責任命IASB、SAC和IFRIC的成員,募集和管理資金,監督IASC運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工作由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負責[2]。
1.2? 中國會計準則的演變
中國會計準則的發展歷程在整體上呈現漸進狀態,但在局部上呈現激進演化的態勢。會計準則對于國計民生意義重大,不能有較大的起伏,否則會對經濟及社會產生影響。但是中國國情決定政府會在會計準則演變中占據優勢地位,為激進式的準則創造了條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效仿蘇聯的會計制度,那時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政府既是會計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會計政策的使用者[3]。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特別是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后,股票和債券也進入市場,原有的會計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會計信息的適用主體也變得多元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92年11月30日頒布了“兩則兩制”。“兩則”是《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兩制”是13個行業的會計制度和10個行業的財務制度。這一改變說明中國的會計制度開始與國際接軌,但仍然是分行業進行會計核算。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區分所有制和行業的會計制度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2001年出現了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以及小企業會計制度。這3個會計制度的出現取代了原來的13個行業會計制度,將13個行業的會計制度分為了3大塊,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增強[4]。
21世紀初,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為中國會計制度改革提供了機遇。2005年,中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單位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與IASB共同簽署聯合聲明,表明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已經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2006年,財政部建立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一個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內容與IFRS基本一致,實現實質性趨同,但也保留了一定的中國特色[5]。
2010年,財政部正式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這體現了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中國會計準則未來的制定和發展方向。2014年,財政部又新增了3個會計準則,修訂了4個會計準則,通過發布公允價值計量,財務報表列報等新規定,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進一步趨同,準則的具體內容已基本與IFRS對應。
3?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原因
3.1? 全球經濟一體化
20世紀70年代,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全球經濟迅速發展。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的跨國公司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契機,但是中國原先的財務報表不能提供有效的會計信息,阻礙了經濟發展[6]。
3.2? 中國國際貿易的發展
如果中國使用的會計準則與其他國家差異過大,就會影響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活動。海外企業可能會因為無法理解中國企業財務報告反映的企業情況,選擇放棄經濟活動。海外企業或中國企業也可能需要花費資金重新編制財務報告,增加了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影響企業的發展。
3.3? 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中國是安理會5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里也有來自中國的理事。國際地位要求中國應承擔一定的國際責任,促進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也是中國承擔國際責任的表現。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如今在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中國與其他各國的貿易變得更加頻繁,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必要性進一步提高。
4?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進程
1904年,第一次國際會計師大會在美國圣路易斯召開,這也是第一次協調國際會計事業的嘗試。1973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已經發布了41條國際會計準則和30多條解釋公告,相對健全的國際會計準則體系已經建立。2001年,國際會計準則的組織由IASC改為IASB,IASC發布的是IAS, IASB發布的是IFRS。20世紀末,美國作為第一個制定會計準則的國家,成為了各國的風向標。然而美國在2001年爆出了安然公司的財務丑聞,2002年爆出了世界通訊公司的財務丑聞,引發了人們的對美國會計準則及其指定模式的反思。2002年,IASB和FASB共同簽署了諾沃克協議,同意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和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推動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目前已有120多個國家完全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
中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過程大致分為3個階段,即引入學習階段、學習借鑒階段以及統一完善階段。①1979—1992年是引入學習階段。1979年頒布了《關于中外合資工業企業財務會計問題的若干規定》,這是中國開始設計國外相關會計準則的起點。②1993—2000年是學習借鑒階段。1998年,中國正式加入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這代表中國在會計準則國際化方面已經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③2001年以后是統一完善會計制度階段。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標志著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標準實現了實質性趨同。
在關聯方披露問題上,關于共同受政府控制的企業是否為關聯方的問題,之前的國際會計準則持肯定態度,而企業會計準則持反對意見。但是國際會計準則修訂后規定,因受同一政府控制、聯合控制或重大影響而為關系人的另一個體豁免披露。
5? 促進國際趨同的策略
5.1? 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
截至2017年底,中國高級會計資格證持有者僅14萬人,可見具備高級會計資格的會計人員并不多。截至2016年,國際注冊會計師全球共有37萬人,中國有超過22 000人,其中有18 000人在香港。
國家應大力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會計人員要懂國內的會計體系,也要熟悉國際會計慣例,還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扎實的外語功底和計算機基礎。只有為會計領域提供更多的人才,才能為會計行業注入生機與活力,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進程。
5.2? 持續推進國際趨同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貿易迅猛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國際貿易中所受到的阻礙,都要求中國不能停止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步伐。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要不斷增強在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的話語權,讓IASB聽到更多的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劉峰.會計準則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
[2]李玉環.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導讀[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3]吳映雪.中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2017(32):132-135.
[4]梁少春.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比較研究[J].新經濟,2016(24):82.
[5]肖禎.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實質性趨同[N].中國會計報,2016-11-27(1).
[6]宋璐.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D].重慶:四川外國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