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解密編鐘”是中國科技館“華夏科技學堂”基于“華夏之光”展廳戰國編鐘仿制品開展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綜合利用科技館展廳及社會相關資源,以“基于科技藏品的多維傳播”為教學理念,以體驗式學習、多感官學習、情境教學和做中學為主要教學方法,以展覽參觀、講科技史故事、分組討論、互動游戲相結合的活動形式,以實驗教具、多媒體視頻為輔助教學技術手段,協助觀眾綜合理解青銅編鐘所蘊含的樂理發聲、青銅冶鑄、紋飾內涵、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等多維科技信息的內在聯系,并引導觀眾思考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華夏科技學堂”主題教育活動的對象以兒童為主,重點面向8~12歲年齡段的兒童。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正處于從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轉化的時期,能夠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認知活動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陪同兒童參加活動的家長觀眾,也是教育對象,活動設計時也考慮他們的參與需求。
活動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掌握以編鐘為代表的古代樂器發聲原理及樂理知識;掌握古代青銅器的圖案設計與澆鑄工藝流程;了解編鐘的歷史文化背景及發展脈絡;了解十二平均律在現代樂器調音定音中的應用;了解木版水印技藝的原理知識與應用;了解技術改變世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
科學探究目標:對比分析、探究音質與材料、形狀的關系;貫穿鐘鈴發展歷史,培養綜合學習的思維方法;在互動游戲中了解比較、推理、類比等思維方法;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溝通交流能力;知道科學探究需要圍繞已提出和聚焦的問題設計研究方案,運用科學探究解決簡單問題。
科學態度目標:樂于參加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活動,并完成預定任務;實事求是,敢于表達個人見解,勇于修正個人觀點;大膽質疑,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問題。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所學的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了解在特定歷史環境下人類對產品的不斷改進以適應不斷增加的需求。
活動內容
為引導觀眾全方位多角度學習青銅編鐘的相關科技文化知識,避免以往單一劃分學科學習所造成的片面理解,“解密編鐘”系列課程采用了多維教學設計:深入挖掘展廳編鐘展品的科技文化內涵,內容設計多維;多手段吸引觀眾參與,形式設計多維;傳統與創新相結合,方法設計多維;線上線下多維打造,工具設計多維;重視科學思想、方法和精神的傳播,理念設計多維;科技館與博物館合作,科技與歷史文化有機結合,合作方式多維;活動設計面向多層次觀眾,受眾分析多維;廣泛宣傳與使用信息化報名管理系統,組織方式多維。
“解密編鐘”分4次課程開展,每次課程90分鐘。
第1課:解密編鐘,習理知音
參觀華夏之光展廳曾侯乙編鐘等相關展品,探索學習樂理知識。
教學內容:戰國編鐘的歷史和組成;編鐘發音的樂理知識;為改進發音,歷史上鐘體結構不斷改進發展的故事;青銅編鐘敲擊體驗;現代打擊樂器玲瓏鼓體驗。
教學目標:掌握以編鐘為代表的古代樂器發聲原理及樂理知識;了解十二平均律在現代樂器調音定音中的應用;參與學習探究,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建構科學知諷動手體驗,感受音樂的美妙;了解在特定歷史環境下人類對產品的不斷改進以適應不斷增加的需求。
第2課:編鐘結構巧,鑄造工藝妙
探索青銅器澆鑄工藝,了解現代應用;開放式創作,充分尊重、鼓勵和發揮親子的原創力。
教學內容:古代青銅冶鑄技術歷史發展;古代青銅器冶鑄工藝;手模制作。
教學目標:掌握古代青銅器的澆鑄工藝流程;動手操作,體驗非正式學習環境學習的樂趣。
第3課:細看編鐘紋飾,體驗木版水印
科技與繪畫藝術交融,探索古代器物圖案及畫作中的科學;體驗木版水印,感受傳統工藝。
教學內容:編鐘產生的文化背景;編鐘的形制特征;木版水印技術印制銅鐘。
教學目標:掌握古代青銅器的紋飾設計與工藝;了解木版水印技藝的原理知識與應用;自主設計,親子共同參與圖案與造型設計。
第4課:走進大鐘寺,看編鐘前世今生
科技與歷史交融,參觀大鐘寺博物館,了解與鐘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教學內容:參觀大鐘寺博物館展廳;對比不同種類鐘鈴特點;欣賞整套曾侯乙編鐘復制品樂曲演奏。
教學目標:了解編鐘的歷史文化背景及發展脈絡;沉浸式學習,體驗科技與歷史的交融;激發青少年對科學原理的探究熱情和對科技與藝術的熱愛。
這4次課程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因而觀眾既可單獨報名其中1次課程,也可參加整個系列課程,以達到多角度知識的融會貫通。
根據本項目的教學目標、知識特點和主題類教學活動的特征和原則,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階段教學活動方案,采用多維手段吸引觀眾參與融入課程。第1課中,以科學猜謎引入,繼而在實驗中探究編鐘結構、大小、合金比的不同對振動發聲的影響,動手敲響玲瓏鼓與編鐘,對比感受古今藝術的美妙與差異,充分體現STEAM教育理念。第2課中,將科技館學習與家庭學習相結合,家長參與輔助手模體驗制作,并通過用模具制作雪糕將課堂體驗延伸,促進觀眾了解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的本質。第3課中,以任務驅動,探索編鐘圖案的奧秘,體驗木版水印的工藝之巧。第4課中,走進博物館,重溫鐘鈴文化發展歷史,觀看古曲演奏,感受中外交流融合。將實驗探究、猜謎解密、手模制作、樂器演奏、木版水印、互動游戲等元素有機融入課程,在每期活動中均設置亮點環節,使課程節奏有張有弛,有助于觀眾把握活動重點。
活動特點
對古代科技成就多維信息的全方位解讀與探索
本項目為系列課程,基于中國科技館“華夏之光”展廳戰國編鐘仿制品等展品資源,分階段立體式解密編鐘,引導觀眾全面系統地了解編鐘的樂理、造型設計、鑄造工藝、歷史文化等方面內容。科技藏品所蘊含的多維信息,根據教育目標、教育活動的多維傳播及教育內容,需要通過多維傳播與教學形式的載體加以實現。這種全面而系統的解讀,是華夏科技學堂結合新資源的新嘗試。以某件重量級科技文物為載體,以系列課程的模式,集合多方面科學技術原理,全方位深入剖析,是對于古代科技藏品類主題教育活動的有益探索。
豐富了主題類教育活動的開展形式
本項目通過角色扮演、親子游戲、展覽鏈接、古今對話、開放創作等環節的設置,豐富了華夏科技學堂教育活動的形式,同時為古代科技教育活動的實施探索了新思路。尤其是展覽鏈接可以通過博物館的歷史文化積淀與科技館的科學體驗深度融合,古今對話可以讓古代科技成就對現今、對公眾產生更多啟發,開放創作給公眾更多創造力的鼓勵與啟示,這些都極大豐富了古代科技成就類教育活動開展的形式。
“科技館+博物館”的嘗試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科技館展品重在互動探索,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文物藏品為所長,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達到“1+1>2”的效果。本項目與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合作,以其獨特的歷史厚重感作為課程的有效補充。科技館可與當地博物館合作,以科技館擅長的探究式科學教育手段帶領觀眾解讀博物館中的古代科技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