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春,博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理事長,“科普中國”形象大使。
什么是小行星
小行星,當然很小。很多人說到小行星,都會覺得不重要。但實際上,小行星并不是小的行星,而是圍繞太陽運行的由巖石、金屬、水冰、有機物質等組成的許多小天體中的一種(主要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換句話說,小行星就是太陽系內像行星一樣,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小行星體積小,但是意義和價值并不小,小行星對于研究太陽系的起源、生命起源,以及航天技術的發展,乃至對于我們人類的未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小行星和彗星
小行星和彗星都被稱為小天體。雖然它們離我們都很遙遠,但實際上我們在地球上經常都可以接觸到,這就是每天都會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流星和宇宙塵等。每年有數萬噸太空物質落到地球上,它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小行星的樣品。
位于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有一個小行星帶,這里有數百萬顆小行星環繞著太陽運轉,它們的質量加起來大概相當于1個月球的質量,而月球的直徑達3476千米。位于小行星帶的這些小行星,被稱為主帶小行星。
小行星都有自己獨特的編號,其中1號小行星是19世紀的第1天,也就是1801年1月1日公布的谷神星,直徑約950千米。小行星也有體積很大的,冥王星雖然被降級為矮行星,實際上是編號為134340號的小行星,直徑約2370千米。至于最小的小行星,直徑幾個厘米也能叫小行星,并沒有下限。根據小行星的軌道、分布區域,或者根據小行星的成分,可以對它們進行分類。
為什么要研究小行星
了解太陽系和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太陽系剛剛形成的時候,是一團彌漫著氣體和塵埃的星云。宇宙里有很多一團一團的星云,天文學家可以觀測到其內部有一顆顆恒星正在點亮,所以,根據對這些星云的觀測,我們不難想象太陽和地球的形成過程。一團星云在旋轉的過程中,慢慢會形成一個旋渦星盤,中間會越來越密集,兩邊越來越薄。當中間某個地方的壓力溫度達到極限高度的時候,核聚變就會被點燃,造成發光發熱現象的同時,周圍的東西都會被吸進來,只剩下一些小東西。這些小東西會相互碰撞,所以開始的時候叫星子,然后形成行星的胚胎,再后來形成原來的小行星,小行星繼續碰撞,體積和質量越來越大,最后就變成了行星。
因此,小行星是太陽系的化石,是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形成后留下的殘渣,通過它可以了解太陽系最早期的歷史。
在地球上可以找到很多小行星樣本,例如隕石。這些隕石的年齡絕大多數都已經46億年了,它們跟地球同齡,也跟太陽系同齡。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小行星是太陽系最古老的化石,是揭開太陽系早期歷史的鑰匙。隕石相對稀有,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意義。特別是一些來自特定目標,如月球、火星、谷神星、灶神星等天體的隕石,對研究這些天體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研究小行星,可以回答一些根本性的科學問題,如地球上的水來自哪里。有些觀點認為水是地球上本身就有的,有的觀點則認為水是來自小行星的,還有人認為來自彗星。但科學家派遣深空探測器,實地探測了幾顆彗星的水的同位素比值,發現它們的同位素比值與地球上的水存在明顯差異。這證明,至少從現有證據來說,地球上的水主要不是來自彗星。
研究小行星,還可以回答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關于地球生命起源,有一個“濃湯學說”。也就是說,在30多億年前,有大量的小行星和彗星,攜帶許多復雜的有機物來到地球,在地球上溫暖適宜的環境下,進行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最終形成了最初的生命。生命經過長期進化,才形成了人類這樣的高等智慧生命。而碳質小行星上就有核苷酸、氨基酸等復雜的有機物。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地球上的生命與宇宙之間存在天然聯系。
牽引技術的發展
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車里亞賓斯克地區,遭受了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這顆小行星在進入地球大氣層之前的直徑僅為18米左右,相當于一輛兩截公共汽車。這起撞擊造成了大約1200人受傷、7200座建筑物損毀。而如果1個直徑為千米級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那后果就更為可怕了,因為它能釋放出相當于數百萬個核武器同時爆炸的能量,足以摧毀一座城市,引發大規模的自然災難。
環顧太陽系,類似事件屢見不鮮,科學家們在月球、水星、火星、小行星、行星的衛星等天體的表面都發現了撞擊坑。在地球上,同樣也會遭受許多小天體撞擊事件。目前,地球上已確認的撞擊坑有近200個,其中在墨西哥灣發現的西克蘇魯伯隕石坑,就有可能是6500萬年前1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后留下的。據科學家推測,這次撞擊引發的災難使得當時地球上約80%的生物種類滅絕,曾經獨霸地球的恐龍也在此次災難中消失。
此外,1994年木星遭蘇梅克
列維9號彗星連續撞擊事件,這顆彗星被木星強大的引力捕獲并撕裂成21塊碎片后,排成一列前赴后繼地撞擊了木星,在氣態木星的表面留下了一連串暗斑,每個暗斑的大小幾乎相當于一個地球。設想一下,“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哪怕任何一塊碎片撞擊到了地球,對人類而言,便幾乎是毀滅性的災難。
除了小天體撞擊外,未來人類在地球上可能面臨的災難,還包括超級太陽爆發、地球磁極倒轉等天文災難,以及超級火山爆發、超級地震、海嘯等重大自然災害,還有發生概率較低的來自遙遠星系的伽瑪暴和高能射線爆發、超新星爆發等重大災難。根據古生物的記錄,地球上的生物平均2600萬年就會發生1次因災難性事件造成的大滅絕。
所以,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由于部分小行星對地球有潛在威脅,通過對小行星運行軌道的精密觀測,提前預警預報,有利于規避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風險。
如果要發射小行星探測器探測這些小行星,實際上面臨著很大的航天技術難度,因為這些小行星不僅非常小,而且非常遠,引力幾乎為零,對航天器來講屬于非合作天體。對于這類天體的探測,實際上對軌道的精確測量、航天器的自動化技術和控制技術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開展小行星的深空探測,可以促進航天技術的發展。
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科普功能
由于天空中的小行星很多,天文愛好者如果持續觀測的話,也有機會發現新的小行星,而且小行星的發現者有提名權。小行星的命名是一種榮譽,對天文研究和科學技術發展,乃至對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人,都有機會獲得小行星的命名。在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就會以他的名字命名1顆小行星。
目前,國際上已有許多商業航天公司,專門研究小行星的采礦和資源開發,因為一些小行星上蘊藏著很多珍稀資源。這些資源對將來地球上人類的生活大有幫助,根據小行星的資源調查,可以考慮如何開采利用。
綜上所述,無論從科學角度、技術角度,還是社會角度出發,研究小行星都會促進國家科技能力的提升。
在我所在的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對面,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那里有一塊石頭上刻著一句話,微生物、高科技、大產業。微生物跟我們每一個人密切相關,但我們往往會忽視它,因為它們太微小了。同樣,因為小行星體積小,我們也常忽視它。但實際上,小行星探測不僅是高科技,而且也有大未來。
未來,中國將發射小行星探測器,與小行星進行伴飛、著陸、取樣返回,在地球上的實驗室內開展精細研究。未來,我們還將實現載人登陸小行星,發射航天器改變小行星的飛行軌道,開發和利用小行星上的資源。甚至,我們還可以在小行星上建立密閉的生態系統,把小行星當作空間站。或者,在小行星上安裝發動機,采集小行星資源,生產火箭燃料,驅動小行星在太陽系的深空中旅行。就像宇航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曾經說的那樣:“總有一天,人類將像學會騎馬那樣,騎著小行星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