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外殼內含有很多金屬元器件,所以就會有一個‘電磁渦流對消的問題,電磁波進去之后,遇到金屬就會被吸收和反射,變得‘亂七八糟,信號受到干擾或消失,便無法與外界進行通暢地傳輸。”鄧龍江說。這種高磁導率磁性材料,起到的便是引導信號傳輸和連通的作用。
電子基板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主要起到元器件支撐、散熱、絕緣及與外電路互連等作用,是電子產品“集成化、輕便化、多功能、低成本”的重要技術保障。高磁導率磁性基板作為近年來國際上發展的一類新型電子基板材料,擁有磁導率高、厚度薄、阻抗匹配效果好、易于共形等特點,廣泛應用于近場通信、無線充電、抗電磁干擾等軍民領域,為電子設備進一步“薄型化、小型化和集成化”以及可穿戴柔性電子技術的興起與迅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2008年左右,手機支付逐漸成為人們支付習慣的新寵,這種高磁導率磁性材料就是支撐其的關鍵技術,并逐漸發展為智能手機的標配。但掌握相關技術的,都是美國、韓國、日本的大型電子公司,與國外相比,我國在該材料領域存在缺乏系統集成能力、整體工藝水平落后、磁導率等關鍵技術指標低等問題。“最開始,中國由于沒有掌握相關關鍵技術,都是高價花冤枉錢從國外購買這種磁性材料。”鄧龍江告訴筆者,當時1平方米的磁性材料就高達2000多元,極大地增加了制作一部手機的成本。
“這種磁性材料如果做厚,其實并不難。”鄧龍江說,“但手機就這么個小東西,這個材料只是手機里眾多元器件中小小的一個,而且現在手機越來越薄的趨勢,采取的制備工藝讓材料變薄成為必須,也是難點。”看到國內在這一行業遇到的技術瓶頸,2008年,鄧龍江帶領團隊走進這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