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強
(新白馬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攀枝花 617200)
人類社會在進行生產和建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進行一些開采工作。尤其是露天采礦工程,由于挖掘巖土體會導致大量剝離物的產生,以至于排土場成為露天采礦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影響排土場邊坡穩定性的因素復雜,導致排土場在建設的過程當中常常有事故發生,也由此可見,礦山相關管理者為了保障礦山的生產效率以及礦山能夠安全穩定地運行,排土場的建設穩定也是一個需要顧及的重要問題。
露天礦排土場的主要作用是放置采礦工作中產生的大量泥土沙石等廢棄物,以確保礦山有序開采有用的礦石,是一個大型的由人工堆積的松散物體。由于排土場建設的不當不僅會帶來安全隱患,引發一些安全事故的發生,如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等,同時還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由于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存在差異,引發排土場失穩的因素不同,產生的災害也有不同。排土場內部滑坡、沿地基接觸面滑坡和沿排土場地基軟弱層滑坡是排土場失穩的三種主要模式。比較常見的排土場滑坡主要是由排土場內存在的軟弱層,因為地表匯水會雨水的浸入,本就脆弱的軟弱層受到的水分的侵蝕就會導致滑坡的安全事故出現,因為巖土土質本身存在不同、排土工藝和其他外界條件不同,所以導致的排土場滑坡會使其滑動面存在不同的高度,另外一種是散體巖石的高度低于排土場的高度,使散體巖石的承載壓力過大,從而導致排土場邊坡失穩,從而導致滑坡的出現。
有的排土場的基底脆弱不穩定,承載能力低以至于排土場有時會出現滑移的情況,從而導致滑坡引發安全事故。不同的人工堆積層、土質或洪水帶來的卵石層都是影響排土場基底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由于排土場基底弱層不穩引發的排土場滑坡的多為排土場基底平移引發,且滑動的規模通常較大。排土場的地基接觸面的摩擦不當也有可能導致排土場的滑坡。排土場的松散巖石和地基接觸面之間的摩擦強度小于排土場的內部承載能力的時候就有可能導致排土場滑坡。因地基與排土場接觸不當導致的滑坡一般情況下主要出現在地基傾斜角較高,即地形較陡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大規模的排土場滑坡。
造成排土場滑坡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地基脆弱或與地基接觸面的接觸不當,也有可能是因為排土場中的松散物質在與水接觸后達到一定的飽和程度,使原本松散的物質的重量增加向下快速流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礦山泥石流。泥石流的產生需要具備如下幾個基本條件:其一,產生泥石流的區域周圍巖土一定是松散不穩固的;其二,地形陡峭,溝床較大;其三,產生泥石流的區域周圍一定存在著較大的水源,明湖或暗河。礦山泥石流通常情況下是以坡面沖刷和滑坡的形式出現,與泥石流一起爆發。
由此可見,排土場失穩造成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上三個方面,如排土場的建設初期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規范的問題,排土方式的方式不科學、排土場的引水設施不規范等,就將為未來排土場失穩埋下安全隱患。排土場出現事故帶來的不僅僅是導致礦山的生產率降低,經濟效益降低,而且更重要的是給礦山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露天礦排土場滑坡是一個由勢能轉為動能,再由動能轉為熱能的過程,滑動的距離與排土場的巖土性、巖土濕潤度、基底承載能力、甚至與巖土的粒徑分布和傾斜角都存在著很大的關系。對之前國內發生過的大規模排土場滑坡后,巖體滾落距離的實測數據如表1 所示。

表1 國內部分較大規模排土場滑坡移動距離實測資料表
如表1 所示,體積較大的巖體的滾落的距離是坡體高度的0.5~1.5 倍,同時還發現,基底承載能力越弱,排土場發生滑坡后巖體滾落的距離越遠。如果是因為降雨或地表匯水導致的排土場基底松軟引發的排土場失穩坍塌,大體積的巖土體塊滾落的距離將會更遠。
由上文可知,排土場邊坡滑坡模式主要有三種,排土場內部滑坡、沿地基接觸面滑坡和沿排土場地基軟弱層滑坡。當我們在對排土場邊坡的穩定性進行計算時,排土場的實際情況是必須要考慮的。通常情況下,利用極限平衡法中的Bishop 以及Jaubu 法對排土場中傾斜角的最大即最陡的坡面進行計算,然后對其進行對比分析。
《有色金屬礦山排土場設計規范》中明確指出,排土場的邊坡穩定系數KS 取到1.30 比較合適。對于不同的保護對象,KS 也有不同的規定,排土場邊坡很穩定K>1.30;排土場邊坡基本穩定,1.20KS<1.30;排土場建設欠穩定,1.10 KS<1.20;穩定性差為1.KS<1·10;KS<1 為極不穩定。如,若排土場垮塌會威脅到居住區居住人民的生命安全時,KS 應當以1.30 為準;若排土場垮塌不至于造成人身事故或可能會損害經濟效益不高的建筑物時,KS 以1.20 為準;若因排土場垮塌給相關人員只帶來較低的經濟損失時,KS 以1.10 為準。
以廣東某露天鐵礦場為例,由于在建設之初沒有遵守相關建設條例,對該排土場后續幾年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同時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隱患。經過實際勘察后發現,該鐵礦的排土場位于整個的礦區的北面,由于建設初期的不規范的工程導致的排土場的部分現已經與礦區的臺階處相連。規定的排土場的標準高度大概在130~220m,對該排土場進行測量之后得到的數據為90m,該排土場的邊坡的安全等級為三級,現已形成10 個排土臺階,最大的接近20m,臺階的坡度角在50°~58°。該排土場附近有一個排水溝,截水、排水性能較為良好。在對排土場的邊坡進行分析之前,對排土場的土樣和巖樣進行了取樣試驗,得出了如表2 的參數。

表2 排土場堆體巖土的力學參數
對排土場的邊坡穩定性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的首要任務,是要對潛在的的可能造成排土場垮塌的破壞模式進行的一個基本的判斷。破壞模式作為一個基本的對排土場邊坡進行基本判斷的工程巖體力學行為的概括,是對排土場穩定計算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保障。
在對排土場進行現場考察之前,選擇堆置高度最高、角度的最大、穩定性最低以及存在安全隱患最大的坡面進行研究。該區抗震設房烈度級別為四級,基本地震的加速值為0.05g。如圖1 所示,采用簡化畢曉普法對該坡面進行分析之發現,該剖面處于一種極不穩定的狀態。
在露天礦排土場的建設過程中,對排土場的穩定性進行風險評價,以及在排土工作進行的不同階段都對其及進行相應的安全評價、穩定性分析和基本維護檢測,是現代企業安全管理的重要體現和重要環節。根據國家對排土場建設的相關規定與要求可知,每隔三年排土場就需要請相關人員對排土場的穩定性進行風險測評。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對排土場的穩定性進行風險評價,對發生在現實生產中的一些問題、生產設備和技術的缺陷以及可能造成的安全風險進行預估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相應的整改措施和對策,為實現安全生產提供相應的依據。

圖1 排土場邊坡穩定性計算剖面
排土場的穩定性以國家和地方的有關規定、與項目相關的有關資料、重要的相關技術規定為主要的評價依據。評價原則以系統論和信息論以及控制論為指導,以系統危險控制管理方案為基礎,結合現代安全系統的最新技術和吸收現有安全評定技術中的有益成分對露天礦排土場的各方面可能引發安全事故進行分析和辨別,以基層危險因子為重點,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重點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相關技術規章和檢查、分析排土場的工作設備為主,檢查排土場的安全指標是否符合我國的相關的規章制度。
排土場穩定性風險評價的程序步驟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采礦部門要向安全管理部門提出結合排土場自身的安全評價要求;其次,負責進行測評的人員要為風險檢測人員的檢測、現場勘察做好相應的前期準備、為其提供相關所需的分析評價資料;然后,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對排土場的穩定性進行檢測,并配合相關部門完成評價。
關于排土場有關評價報告的處理需要在排土場有關安全評價報告、檢測報告以及排土場的穩定性分析報告出來以后,要及時向相關管理排土場有關部門進行提交和審核,然后出具一份正式的相關報告,再由管理部門進行相應的分類、分析、整理和修改,總結出最終的安全評價分析報告。最后,將最終的排土場的安全評價分析報告提交到省級安全管理部門進行備案。
露天礦排土場一旦產生滑坡直接影響是沖毀土地、礦山、阻塞河流、損毀工業廠房等設施,并有可能產生泥石流,對下游設施造成破壞,同時破壞生態環境。露天礦排土場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發展的動態加載荷的過程,相應的穩定性也由于各種因素再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相關部門應定期對排土場進行檢查、維護,降低排土場的危險系數,提高礦山的總體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