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云

1952年7月25日《中國工運》雜志創刊號封面,刊名是毛澤東同志題寫。

1952年《中國工運》第一期首頁刊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富春同志親致的“發刊詞”。
今年7月25日,《中國工運》雜志迎來了它的67歲生日。
1952年7月25日,《中國工運》雜志創刊。全國總工會創辦《中國工運》雜志的目的,是為了適應新中國大規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即將到來的新形勢,加強對全國工會工作的指導,提高工會干部的理論政策水平。毛澤東同志欣然揮筆為《中國工運》雜志題寫刊名。(當時毛澤東同志題寫了兩幅。其中一幅自1952年第一期《中國工運》至1958年第十期刊用,另一幅的手稿現存中央檔案館。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工運》曾幾經停刊、改刊,毛澤東同志題寫的刊名未能延續下來。1995年,《中國工運》雜志采用未曾發表過的毛澤東同志親筆手書的另一副刊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富春同志親致《發刊詞》,彰顯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我國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關懷和支持。
李富春同志在為《中國工運》雜志創刊號撰寫的《發刊詞》中,闡明了出版《中國工運》的目的。文章寫到:“中國的職工運動自以中國工人階級為首的全國人民,爭取了全國解放后,現在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恢復生產的階段已經結束,大規模的建設時期,即將開始。在這一個新的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的歷史時期,工會工作的任務是復雜的繁重的,因此,加強對于工會干部(當然不只是工會干部)與工會積極分子的思想領導,提高他們的政策思想水平,采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糾正已經發生的并防止可能發生的任何離開馬克思、列寧主義及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共產黨中央有關工會工作的指導方針的傾向,使我們的工會工作,遵循黨所指示的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便成為全國工會的領導機關——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當前的急務。”為了“實現對于工會干部與工會積極分子的思想、政策,與實際工作的領導”,決定出版《中國工運》雜志。
在《發刊詞》中,李富春特別就《中國工運》雜志的辦刊內容,著重強調了三點——
“一、要系統地介紹并通俗地解釋馬克思、列寧主義及中國共產黨中央一般的關于工會工作的理論性的指示,特別是關于在工人階級取得政權之后的工會工作的理論與政策的指示,以便通過這種關于工會運動的理論和政策的介紹與解釋,來指導當前的工會工作,克服當前工會工作中理論落后于實踐的這種不正常的現象。”
“二、要及時地系統地介紹有關工會工作的,特別是關于在基本建設中及生產中關于增產節約方面的先進經驗,推動愛國主義的增產節約運動的開展。任何的一個先進工作經驗的創造,都是工人階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創造性的勞動(包括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結果,都是對于今天的新民主主義建設與明天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建設的偉大事業的一種具體的實際的貢獻。我們必須加以重視、研究和推廣。”
“三、要有組織、有計劃、有領導、有目的地進行工會工作中各種新的重大的帶有原則性的討論,以便通過這種討論,加深我們對于這些重大的帶有原則性的問題的認識,推動我們的調查研究與理論學習工作的開展,活躍工會內部的民主生活。在新民主主義政權下的工會工作,對于我們來說,還是一個新的沒有或者很少成熟的經驗可以遵循的。其中有許多重要問題,如:工資問題,工時問題,獎勵問題,勞動保險與勞動保護問題,基層組織問題,勞資關系問題等等,如果不經過詳細的調查研究,三翻四覆的討論與重點試驗,就很難得出完全可靠的正確的結論。但這種討論必須是有組織、有計劃、有領導、有目的地進行,必須使它有始有終,決不能草率從事,放任自流。”
李富春在《發刊詞》中要求“工會工作的同志、各工業部門的同志、各級黨委的同志和其他有關部門的同志們,都能自動地積極地參加《中國工運》的編輯工作,為《中國工運》寫稿,并參加《中國工運》所提出的各種問題的討論。使《中國工運》真正成為工會積極分子,工會干部與各工業部門的干部學習理論的園地,學習各種先進經驗的學校,討論職工運動中帶有政策性、原則性問題的論壇。”
創辦初期的《中國工運》雜志,開本為正32開,內文頁豎排,文字為繁體字,每期頁碼不固定,根據內容需要增減頁碼。
《中國工運》創刊號,開設了“專論”“經驗交流”“蘇聯經驗介紹”“通知指示”等欄目。其中,“專論”欄目刊登了賴若愚的文章“克服工會工作中的工聯主義傾向”、劉子久的文章“加強對于工人群眾共產主義與共產黨的教育”;“經驗交流”欄目刊登了時任東北總工會副主席宋平的文章“東北工人怎樣制定今年的增產節約計劃”;“蘇聯經驗介紹”欄目,刊登了“蘇聯企業中集體合同產生的歷史過程及現狀”等文章。自第二期以后,又增設了“特載”“工會工作述評”“工資問題討論”等欄目。譬如,《中國工運》第二期“蘇聯經驗介紹”欄目,刊登了全蘇工會主席庫茲涅佐夫的文章“為社會主義競賽進一步的高漲而奮斗”。創辦初期的《中國工運》,所涉內容,都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中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重點和熱點話題,對啟發全國廣大工會干部的理性思考、推動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會工作、工運事業和工運理論研究工作的開展,對助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大規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起到了很好的園地、學校和論壇的作用。
發黃的老雜志,記錄和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工運事業的輝煌;記錄和見證了老一代工會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所從事的工運理論研究和工會火熱實踐的軌跡。新時代的辦刊人,要傳承老一代工會工作者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汲取老一代辦刊人的辦刊經驗和工作智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總工會、工人日報社的領導和指導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運事業繼續發揮好理論學習的園地、推廣先進經驗的學校、研討工運熱點話題論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