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財貿輕紡工會 陳樹禮
為貫徹《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深入推進產業工會工作創新發展的意見》,落實大抓基層的相關要求,推動江蘇財貿產輕紡業工會工作創新發展,江蘇省財貿輕紡工會對省財貿輕紡系統的產業工會和部分縣以下行業工會工作進行了調研。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的財貿輕紡行業發展迅速,到目前為止,紡織總量全國第一,輕工總量全國第三,商貿物流總量近全國的10%。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形成了一縣一品、一鎮一品發展格局,象邳州板材、丹陽眼鏡、宜興陶瓷、盱眙龍蝦、黃橋燒餅和樂器、吳江東方絲綢、海門疊石橋家紡、江寧農家樂旅游等等,都成為當地的特色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壯大,一是帶動了勞動力就業,如邳州板材行業現有企業15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10萬多人;二是增加了財政收入,如2018年丹陽市稅收“百強企業”中,有8家眼鏡企業上榜。三是提升了地區知名度,如“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舉辦了十八屆,使“盱眙”隨著小小龍蝦馳名中外;四是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發展,如黃橋樂器行業制作的小提琴數量已占世界的1/3,其中85%的產品出口,海門疊石橋家紡市場規模已居世界第三位。
在行業集聚的過程中,行業內企業小、散、弱問題突出,同質化競爭增多,一些家族式企業管理模式落后,職工工資水平低,勞動保護不到位,教育培訓投入少,“同行冤家”相互挖人等等。為解決這些問題,實現職工有序流動、企業良性競爭、行業協調發展,各地先后組建了一批產業、行業工會,并進行了積極探索。目前我省的設區市產業工會、縣以下行業工會有以下幾個特點:
行業工會組織逐漸增多。在設區市層面,南京、常州、揚州、鎮江四個市總工會原來就設有駐會產業工會,近兩年,在不增加編制經費人員的情況下,蘇州、無錫、南通、鹽城四市,新設了駐會的產業工會辦公室,泰州市總在支柱產業中成立了5家行業工會。在縣以下層面,宜興、海門市總成立了駐會產業工會辦公室。全省現有縣以下行業工會1000多家,其中,丹陽市成立眼鏡、汽車零部件、餐飲、服裝、皮鞋5家市級行業工會,海門成立10家市級行業工會,宜興市成立鎮、園區行業工會30多家。
行業工會工作逐步開展。行業工會工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行業工資協商、行業技能競賽、行業勞動保護、行業內企業規章制度的評估。其中邳州市連續13年開展板材行業工資協商,2018年實現行業產值380多億元,職工月收入近4000元。宜興陶瓷行業連續13年開展技能競賽,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選手參與。東海水晶行業以粉塵防治為重點,推行石英行業職業危害防治專項集體合同,覆蓋476家企業、3.2萬名職工。海門市總邀請職工法律援助團律師,開展業內企業規章制度制訂程序和內容的合法性評估,促進了行業和諧發展。
行業工會經費有所落實。省和設區市的駐會產業工會的費用由對應總工會劃撥。縣級總工會對下屬行業工會的下撥經費大多在5000元至100000元之間。下撥模式有三種:一是年初核定預算,開支不得超過預算額度。二是項目化管理,支出費用經上級總工會審核后實報實銷。三是預算費用不足部分,請基層企業贊助一點,上級工會補貼一點。
行業工會作用逐步顯現。一是穩定了職工隊伍。如邳州板材行業通過工資協商,職工工資年均增長12%,勞資糾紛從原來每年的150件減少到現在5件以下,同行之間相互“搗”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二是擴大了工會工作的覆蓋面。通過組建行業工會,把各類企業,特別是小、散、弱企業職工都組織到工會中來,通過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共同開展活動,增強了工會工作合力。三是提升了職工技能。通過紡織、焙烤、烹飪等行業技能競賽,促進了職工學技術、練技能。四是贏得了主流媒體的肯定。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等媒體,對江蘇省的行業工資協商,對眼鏡行業部分勞動定額標準的出臺等,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江蘇作為經濟發達省份、改革開放的前沿,產業工會工作要繼續在全國起引領作用,必須自加壓力,總結經驗,認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推動工作創新發展。
行業工會職能沒有厘清到位。一是條塊結合上沒到位。《中國工會章程》規定,“中國工會實行產業和地方相結合的組織領導原則”,即“條”和“塊”要相互結合,但在徐州等4家設區市總工會至今有“塊”無“條”。二是對下覆蓋上沒到位。如揚州市雖然有駐會的市工交財貿工會,其所屬基層工會有204家,但它只能稱之為“揚州市直屬企業財貿工會”,其職能不覆蓋區、縣。另外,還存在縣以下行業工會與上級產業(行業)工作交流不多、信息渠道不暢現象。

中國紡織大工匠 蔡志忠
行業工會干部工作激勵不足。目前,縣以下行業工會主席大多由龍頭企業工會負責人、行業協會秘書長等兼任,他們大多面臨著“三無”局面,即政治上無上升空間、經濟上無工作津貼、資源上無表彰手段。一些縣市曾給兼職行業工會干部發放工作津貼,目前因沒有依據而被迫取消。有的工會干部開車去參加縣總的會議,還要自己貼來回的汽油費。這些都影響了行業工會干部積極性。
行業工會經費沒有穩定來源。目前大多數縣以下行業工會都沒有工作經費或經費預算不足。有的開展活動時要向企業“化緣”,請求冠名贊助。企業工會經費都上解到上級總工會,行業工會本身沒有經費收入來源,也不應該到下屬基層工會收取活動經費。一些縣市總工會的干部反映,總工會的經費沒法花,行業工會沒錢花。
行業工會活動陣地建設薄弱。行業工會的辦公場所,有的設在龍頭企業工會主席的辦公室,有的在行業協會秘書長的辦公室,有的設在縣總工會,最多只有一間辦公室,有的甚至連行業工會的牌子都沒有,更不用說“行業職工之家”的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業工會的凝聚力,導致行業工會的“空心化”。
行業工會覆蓋低于行業協會。以餐飲業為例,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有近2000家會員單位,但沒有對應的“江蘇省餐飲行業工會”,常州有餐飲行業協會,但還沒成立市餐飲行業工會。這種現象在縣以下層面普遍存在。因為組建行業工會,要顧忌“縣以下”的問題,會遇到是否變更工會經費上解渠道和工會隸屬關系問題,而行業協會根本不存在這些約束。
行業工會作用尚未充分顯現。一是行業工資協商的知曉度不高,部分一線職工不知道是否已開展行業工資協商,存在上面轟轟烈烈、基層反映平淡的現象;二是行業技能競賽參與度不廣,主要受制于活動經費、比賽場地、企業積極性不高等諸多因素;三是行業職工文化建設認可度不強,一些產業工人認為自身社會地位下降,不愿讓自己的子女再從事自己的本行,一些企業“招工難”、職工隊伍年齡“斷層”。盡義務、無實惠、牽頭難,使得一些行業工會干部工作主動性不強,前瞻性思考不足,創新性工作不多。
貫徹落實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深入推進產業工會工作創新發展的意見》,發揮產業工會、行業工會在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中應有作用,必須深化認識,系統思維,從制度層面解決存在的問題。
要明確行業工會的職能定位。發揮行業工會“上代下”的優勢,履行工會的維護職能。通過開展行業工資協商,明確行業工時工價,加強行業勞動保護等工作,提高工作層級,聚焦主責主業,構建行業和諧勞動關系。同時,避免企業工會干部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端企業的飯碗,看企業的臉色”的尷尬。建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履行工會的參與職能。行業工會要聯合行業協會、政府部門,共同研究當前一些行業招工難、留人難背后存在的共性問題,反映行業職工合理訴求,推動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舉措。開展行業技能培訓和技能競賽,履行行業工會的教育職能和建設職能。按照中央和省委關于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要求,積極推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隊伍建設。
要建立相應的行業工會組織。建議沒有對應產業工會工作部門的市總工會,依托總工會組織部或基層工作部,設立產業工會辦公室,配強工會干部。以江蘇經濟體量較小的宿遷為例,該市現已形成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居制造、機電裝備四大特色產業,智能家電、綠色建材、功能材料、智能電網四大新興產業。這八個產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已超過全市70%,吸引了大量從業人員。產業聚集,職工集聚,這說明該市已具備成立產業工會的條件。另外,建議有條件的縣市區總工會,參照宜興或海門模式,設立產業工會辦公室。
要建立行業工會干部激勵機制。要加強對行業工會工作的典型宣傳,在省、市、縣總工會的全委會上,要有產業、行業工會的經驗交流。要根據《新時代江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深化工會改革”的相關要求,建立兼職行業工會干部工作津貼制度,并爭取紀檢組織的理解支持。要加強行業工會干部的培訓,提升行業工會干部的能力水平,建立科學評價機制,使行業工會干部干事有平臺,勞動有報酬,發展有空間。
要保障行業工會的工作經費。目前大多數市、縣總工會不缺錢,而一些縣以下行業工會都沒有經費或經費不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經費會導致行業工會形同虛設,經費不足會造成行業工會工作“停擺”。省市縣總工會要高度重視行業工會經費問題,明確行業工會工作經費保障辦法,形成制度性安排,保障行業工會有效運轉。
要加強行業工會工作的理論研究。要組織專家學者研究關于產業、行業工會工作理論,特別要研究縣以下行業工會工作,如何有效覆蓋面廣量大的非公企業、中小企業。要舉辦產業工會工作發展論壇,加強與其他省市的工作交流,學習借鑒其他地方關于產業、行業工會的工作經驗。要在工會干部學校增設關于產業、行業工會工作培訓內容。省、市、縣總工會黨組每年要至少一次,專題研究產業、行業工會工作。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增強制度剛性,真正使行業工會的工作有人做,有錢做,有權做,有場地做,有積極性做,做出工作成效。特別是在維護職工的勞動經濟權益、生命健康權益等難點問題上,用行業工會的“擔當”,真正為企業工會“減負”。

圖說新聞: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城區一名環衛工冒著大雨保潔街道,在雨中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高云 汪金穎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