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蘭
“記者以文章說話,編輯以版面立身。”這是從業之初前輩的教誨。而今物換星移,網絡新媒體時代的“版面”,與諸多自媒體,已無太多本質區別。甚至,在某些突發事件中,自媒體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媒體優勢何在?如何在新媒體中,實現媒體功能?這是一個新媒體從業人員,每天必須面對的靈魂拷問。
比如上個月底,重慶渝北街頭的一個巴掌,響徹了大江南北,網絡平臺上頓時輿論滔滔。一夜之間躥紅(正確地說應該是“躥黑”)的帽子姐的姓名、住址、車牌號、身份證號、丈夫的姓名被一一曝光。這些信息中,帽子姐丈夫的身份成了網友的怒火的燃點:某派出所所長。面對網民的種種質疑,當地警方的沉默及被動,進一步激怒了網民。警方內部的緊急通知,以截圖方式迅速傳播,各種針對警方的傳言一時沸沸揚揚、真假難辨。
在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網絡空間開放的情況下,輿論信息在多方積累、熱度集聚的情況下,極容易瞬間呈現出不可控狀態,這種不可控的“洪荒之力”的破壞性是難于預估的。從輿情的最初,本刊公眾號密切關注網絡動態,以多年從業經驗,冷靜審時度勢,對各種網傳信息進行甄別與求證,在適當時機,從專業的角度出發、以適當的尺度,針對廣大網友關心的問題,發出自己的聲音。犀利卻又點到即止的評論,擊中了廣大網友的痛點,并在媒體公信力影響下迅速發酵,產生了較大影響力,點擊量330萬、轉發近4000、點贊1萬+,評論近600(本號設置評論只對粉絲開放)。在一定程度上對該事件的良性發展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當然,不同的聲音也是存在的。網絡上有個熱門的詞語:“帶節奏”。這個詞語從誕生伊始,就自帶貶義色彩,即網民在使用過程中,直接把“帶節奏”等同于“亂帶節奏”;享受同等待遇的還有“評論”這個詞匯,大凡涉及“評論”,便有個別人在潛意識中將其自動替代為“妄加評論”。這些人認為,媒體只作客觀報道即可,在事情沒定論之前不適宜發表評論。這其實是對媒體最大的誤解。
“新聞要素5w”,其中客觀事實部分包含了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事件(what),余下的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why”,既是對其他”4w”(客觀事實)發生前的追溯,又是對客觀事實發生后追蹤;這便是媒體肩負的“輿論監督”與“輿論導向”兩大使命。
譬如前段時間有個案件:某地五名男子在KTV毆打一名女子致其死亡。有媒體在標題里點明五名男子的職業:“外賣人員”。此舉引起諸多網友的不滿,指其為炒賣點,令外賣人員群體蒙羞。另外一種聲音則指前者玻璃心、護短:為什么“貪官”被曝人人叫好,外賣人員卻不可以?兩邊網友各執一詞,言語激烈,甚至個別網友用詞粗魯,給不同見解者貼上了各種不雅標簽。據此,本刊及時亮出自己的觀點:“與本職工作無關的不良及不法行為,最好不強調其所從事的行業。比如這五名外賣人員,如果是利用職務之便獲取客戶信息并對其進行侵害,或者在工作過程中利用送餐之便侵害客戶,那么,職業是一個繞不開的關鍵詞;如果類似上述案件,不法人員在工作之余在與本職工作無關的場所,侵害與工作無任何利益關系的人員,那媒體強調其職業是不妥的。至于曝光某些涉事官員身份,則是因為官員涉事多與其職權、職務影響具有無法割裂的關系;而且,身為公務人員,本應是社會的典范,其掌握的社會資源與其在社會中所處的優勢地位,決定了其行為應該透明于陽光之下,受到社會的監督。因此,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憑借此觀點,本號又漲粉若干。
據此種種說明,處于與自媒體同一起跑線上,輿論監督與輿論導向,是媒體彰顯公信力的利器。評論,并非定論——以媒體人獨到的敏銳與洞察力,以法律法規、公序良俗等為依據,運用邏輯思維抽絲剝繭,引導受眾從理性角度進行思考、判斷;評論,并非輿論審判,而是拋磚引玉,啟發受眾從各自不同角度理性分析事件之后,發出不同的聲音;評論,為輿論與輿論行為提供正確導向,預防輿論無序聚集、發酵形成不可控的破壞力;避免泄憤式的謾罵、人身攻擊,激濁揚清,倡導文明上網,達到“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目的。真正做到“讓百姓的批評和意見,成為輿論監督的重要形式,由此集聚推動發展正能量”。
(作者系本刊新媒體編輯)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