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江

世界上最精確鐘表的運行速度非常穩定,每過3億年才會產生一秒鐘的誤差。但大腦卻有一套自己獨有的時間觀念,時間流逝的快慢全靠自己決定。那么大腦為什么無法像時鐘一樣穩定計時呢?換句話說,為何開心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而無聊的時光又似乎漫長得沒有盡頭呢?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會過得越來越快?
倫敦大學著名神經心理學家帕特里克·哈格德通過實驗,提出人們對主動行動及相應行為后果之間的時間感受會產生時間縮短的現象。在實驗中,參試者被要求按壓一個會延遲發出聲音的按鍵,并對按下按鍵的時刻與聽到聲音的時刻之間的時長進行估計。哈格德發現,主觀愿望是決定人們時間感受的主要因素。在主動按壓按鍵的時候,對按鍵時間與所引發聲音之間的時長感受,比非主動按鍵時感受到的時長要短很多。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是事情的主動發起者,所感受到的時間會縮短。這就像去赴約一樣,如果主動追求并與自己心儀的對象相處的話,會覺得會面的時間過得太快。倘若我們是被人追求且禮貌性赴約的話,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太慢。在上述實驗中,如果非主動按鍵的對照組是由腦電刺激產生肌肉抽動而觸鍵的,這些被試者就不會感受到行為和結果之間的時間縮短。
卡迪夫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克·布納提出,當我們知道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時,我們可能會縮短這兩個事物之間的時間差。這就是布納著名的“時間壓縮理論”:事件的起因并不是人類有意識的主觀行動,無意識的機械運動也會讓我們對時間和結果之間的時間差產生縮短效應。如果我們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那么事件的起因會在主觀感受的時間軸上后移,而事件的結果就會在主觀感受的時間軸上前移,最終導致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差變短,因而容易使事件的起因和結果在主觀感受上產生某種緊密的聯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時間壓縮是我們學習、認識、理解、創造世界的一種重要的心理機制。通過主觀時間感受的縮短將特定的行為和結果相互聯系起來,從而讓我們更徹底地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當歡樂的時光讓我們覺得非常短暫的時候,我們不妨充分地去欣賞它、體驗它的分分秒秒。而當焦慮、郁悶、煩惱的事情讓我們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的時候,我們其實也可以想一想為什么要參加這樣的活動,為何要做這樣的事情,它對我們的未來有什么樣的意義和價值。當我們想清楚現在的行動和未來目標之間因果聯系的時候,也許就不會覺得這樣的經歷是那么漫長啦。
葡萄牙神經科學家喬·帕頓認為:“我們之所以會以這種方式感知時間,并非是大腦中某一處就能解釋的,相反任何與思想和意識有關的腦區都可能參與其中。大腦中肯定存在多種計時機制,這些主觀的計時機制與人體晝夜節律無關。帕頓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嚙齒動物實驗中發現,其中一種機制與開展某項任務時腦細胞相互激活的速度有關。這些神經元通路形成的速度越快,我們所感知的時間流逝得越快。另一套機制與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有關,一組釋放神經遞質多巴胺的神經元也會影響大腦對時間的感知。感到開心時,這些細胞便會更加活躍,釋放出大量多巴胺。這樣一來,大腦所判斷流逝的時間就會比實際時間要短。而當你感覺無聊時,這些細胞就不會釋放出這么多多巴胺,時間似乎就慢下來了?!?h3>大腦發育影響對時間流逝的感知
如果你覺得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快,這要怪你老化的大腦。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阿德里安·貝揚長期研究人類思維的機制,以及這些機制與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有何關聯。他提出不同年齡的人感受到明顯的時間差異,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腦獲取和處理圖像的速度在不斷放緩。在同一時間段內能處理的圖像減少,從而感覺時間似乎過得更快了。
眼跳是眼球的運動,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的,每秒鐘發生數次,與肌肉抽搐相類似,不用費什么勁。雖然在眼跳的間隔期眼球是固定的,但是大腦卻著手處理它所接收的視覺信息。與成年人相比,嬰兒的眼跳頻率更高,眼睛轉動得更頻繁,處理圖像的速度要快得多,他們由此獲得和整合的信息也更多。大腦處理刺激信號與時間感加速之間存在一種反比關系。年輕人經歷很多新的刺激,一切都是新鮮的,因此所感知的時間流逝要更慢一些。而年紀增大使心理圖像的產生速度越來越慢,會感到時間過得更快。研究表明,年紀越大,眼跳的間隔越長。老年人“看”的速度越來越慢,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時間變得更長,更加難以解決復雜的問題,感知到的時間流逝卻是越來越快。
根據貝揚的說法,在影響感知時間流逝的因素中,大腦的發育舉足輕重。隨著大腦和身體發育得越復雜,體內的神經和神經元網絡會越來越成熟,也會越來越復雜,像樹枝一樣分叉,從而導致信息傳播的路徑也會越繁復。年紀增大不可避免地使這些路徑開始老化,信號傳遞會受到阻礙,結果使感知受到影響。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戴維·伊戈曼博士指出:“如果回憶過去的事情,我們對某件事情時長的感知也與大腦形成這段記憶的方式有關?!彼忉尩?,記錄新記憶的神經元網絡會更加密集。因此當你回溯過去時,這些更密集的神經元網絡就會讓你感覺這段記憶持續了更長時間。比如說,如果你經常搭長途航班,當你回憶某段長途飛行時,就會感覺時間流逝得很快,因為大腦對此已經習以為常、沒有在這次飛行中留下太多記憶。
“人上了年紀之后,時間的流逝似乎會加快。在孩童時期,一切事物看上去都無比新奇,因此大腦會通過密集的神經網絡來記住這些事件和體驗?!币粮曷赋觥岸赡曛?,你見過的世面越來越多,越來越難產生全新的體驗、全新的記憶。因此人們在回憶往昔歲月時,難免會發出‘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感慨”。
法國心理學家柏格桑提出,時間有“鐘表時間”和“心理時間”兩種。將所有活躍流動系統聯結在一起的“鐘表時間”是穩定的,可測量的。然而“心理時間”指個體主觀感知的時間,是個體對客觀事物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處在不斷的變化中,與年紀、活動和休息狀況等諸多因素密不可分。如主觀上認為的“現在”,即“知覺到的現在”就是個體能把一些相繼發生的事件感知為相對同時發生的時間段。
柏格桑把“心理時間”稱為“主觀時間”,人進入心理深處后,過去、現在和將來會互相滲透,只有“心理時間”才有意義。同樣的道理,“心理時間”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表現各異。人在年少時覺得每周很慢,天天盼著周末,常常盼著過年。記得讀小學時,每節課都盼望著的下課鈴聲響起,因為40分鐘的課堂讓感覺得度“秒”如年。而進入感知天命的中年后,感到時間過得很快,轉瞬之間一年又過去了。到了老年,則更不用說了。一周怕過星期三,一個月怕過15號,一年怕過端午節,因為時光一眨眼就過去了。
在影響“心理時間”的因素中,主要有三種。一是心理預期,即希望時間變快或變慢的想法。心理預期越強烈,實際的變化就越大。大多數時候與時間的實際變化相反,當你有了希望時間變快的想法之后,時間卻往往會變慢。二是心理狀態,一般來說高興和快樂等積極的心理狀態會讓時間變快。三是注意力,倘若你忙于應付各種信息,就會感到時間緊迫。而散漫的注意力(比如無所事事)只會讓你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在同樣的時間里,人們為什么會有長短不同的感覺呢?首先是因為人們所從事的活動的內容影響著人們對時間的估計,枯燥乏味或熱烈有趣難免造成時間知覺上的差異。其次,正如人們常說的“歡樂恨時短”“寂寞嫌時長”“光陰似箭”“度日如年”等話的含義一樣,情緒和態度影響人對時間的估計也是明顯的。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我們可以運用心理學知識,掌握和利用時間錯覺,使某些實踐活動產生特殊的心理效應。時間質量的大小由時間的長短決定,時間越短,它的質量就越小,對心理的壓迫就輕。時間越長,它的質量就越大,對心理的壓迫就重。要讓時間的質量變小,除了改變心理狀態,不妨嘗試將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適度的緊張狀態,比如做一做填字游戲、聽音樂等。盡管時鐘不停地分秒跳動,日歷上的日子一天天被劃掉,然而我們并不完全是時間的“囚徒”,可以通過變換自己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們的“心理時間”。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