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8月下旬,三門峽大壩正值泄洪時節,幾位參觀的游客正感受開閘放水的恢弘氣勢。《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胡巍 攝
“唇亡齒寒”“假道伐虢”,這兩個成語源于春秋時期晉滅虢的歷史事件。位于三門峽市區北部的虢國博物館,收藏了解讀這些歷史典故的大量文物。其中, 2001年4月,虢國墓地入選“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
“據不完全統計,發生在三門峽的故事最后形成的成語超過150個,這是一個歷史厚重、人文資源豐富的地方。”中共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介紹。
8 月 28 日,由中國報業協會、中共三門峽市委、三門峽市人民政府、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聯合主辦的首屆全國黨報文旅宣傳報道工作研討會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與會的官員、學者及媒體人士共同探討發展文旅產業,激發文旅消費潛力。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全程參與了此次研討和調研。
三門峽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大天鵝之鄉、首屆《魅力中國城》“十佳魅力城市”、中國攝影之鄉,被譽為黃金之都、黃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鵝之城。據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介紹:“每到冬天,成千上萬只天鵝來三門峽過冬,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今天,這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城市,可是曾經的三門峽卻是全國十大污染城市。”
三門峽是一座因壩而立的城市。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確定修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作為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工程項目中唯一的水電項目,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破土動工, 三門峽市也隨著三門峽大壩的興建得以命名。
三門峽又是一座因礦產開發而興的城市,曾依靠資源型產業紅火一時,贏得“豫西明珠”的美譽。目前,三門峽已發現礦藏66種,其中探明儲量的50種,保有儲量居河南省前三位的有31種,其中“黃”(黃金)“白”(鋁)“黑”(煤炭)是三大優勢礦產資源,是中國第二大黃金生產基地,鋁礬土保有儲量居河南省第一位。
據介紹,資源型經濟給三門峽帶來了巨大財富,也讓其陷入“資源型產業結構困局”:產業結構偏重,工業產值一度占全部經濟總量的65%,而資源型工業又占工業總量的60%以上;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盡管三門峽水利樞紐提供了大量水電,但煤炭仍占能源消費的79%,長期開采資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逐漸顯露。

虢國墓考古發掘現場如今向公眾開放,圖為一號車馬坑。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所陳列青銅器文物上的龍飾《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胡巍攝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三門峽市堅持開放發展和創新發展雙輪驅動,著力優化升級黃金、鋁及鋁深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起了傳統產業升級發展與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目前全市黃金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氧化鋁占全國十分之一,電解銅箔和壓延銅箔占全國十分之一強,年產10萬輛新能源汽車已獲批并順利投產,新型智慧城市框架形成并率先啟動。
“2000年以來,我們關閉了上千家企業,才迎來今天的美好環境,所以大家看到的是一個正在解決問題中的城市,同時是一個正在蓬勃發展,走向經濟繁榮、自然環境友好、人民幸福安康的三門峽。” 劉南昌書記介紹說。
在“黃”“白”“黑”三色之外,三門峽還做起了“綠”色的文章。
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賜,三門峽市山多、水多、濕地多,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0.7%,是河南省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省轄市,且位居中國北方城市前列。同時,黃河繞城而過,為三門峽市留下了2.85萬公頃的濕地,為包括白天鵝在內的各種鳥類棲息提供了良好環境。
三門峽市珍惜環境,科學立法,嚴格執法,保護生態環境。三門峽市在全國率先以地方法規形式出臺了《三門峽市白天鵝及其棲息地保護條例》,為白天鵝創造了更加安全舒適的棲息環境,白天鵝一年比一年多,最多時有6000余只白天鵝在天鵝湖棲息越冬,為三門峽市贏得了“天鵝之城”的美譽。作為全國最大的白天鵝棲息地和觀賞區,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客因為白天鵝與三門峽結緣。
與此同時,鄉村旅游和鄉村民宿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文化風情、慢生活體驗,尤其是物美價廉的優勢,日益受到市場熱捧。近年來,三門峽市文化旅游部門主動適應市場需求,提出了“以鄉村旅游和特色民宿為抓手,有效實施旅游精準扶貧,全力推進旅游產業轉型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打造由多種業態構成的豫西山地民宿產業集群。
目前,三門峽市已規劃建設民宿27家,總投資超過5億元。其中,盧氏縣的豫西大峽谷秘境·山水隱廬、綠藤居、星空房車營地、湯河溫泉山墅等8家民宿已建成運營。
2019年上半年,三門峽接待海內外游客2597萬人次,同比增長17.7%;旅游總收入234.9億元,同比增長18.2%。全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數量達到735萬人次,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773戶2846人脫貧。
據介紹,到2020年,三門峽市將創建優秀旅游鄉鎮5個、鄉村旅游示范村45個、三星級及以上鄉村旅游經營單位30個,培育若干個鄉村旅游產業集聚區和旅游田園綜合體,使特色民宿和鄉村旅游真正成為三門峽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的發展目標。
三門峽的旅游產業,不僅得益于日益改善的自然環境,更得益于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1920年,瑞典學者安特生第一次來到澠池縣的仰韶村時,西方還普遍認為中國沒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1921年,安特生第二次造訪,在這里發現了彩陶碎片,便在隨后的秋天組織考古發掘。在這里被發現的文化被命名為“仰韶文化”。

陜州地坑院景區游人如織。居住于地平面以下,地坑院這一奇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獨一無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胡巍 攝
2011年11月7日,在當年安特生考古發掘現場附近,仰韶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于一體,成為國內首家仰韶文化專題博物館。
同樣是在澠池縣,秦趙會盟的故事從這里走向全國,歷經數代不斷修繕的會盟臺位于三門峽市澠池縣,今天也成為一處接待游客的景點。
函谷關歷史文化旅游區位于豫秦晉三省交界處的三門峽市靈寶境內,是一處融軍事文化和老子文化為一體的國家4A級景區。
函谷關始建于西周,興盛于戰國,鼎盛于秦漢,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和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函谷關不僅是軍事重地,還是一座文化圣地。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公孫白馬”等故事和傳說。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正如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所說:“據不完全統計,發生在三門峽的故事最后形成的成語超過150個。”
近年來,三門峽市緊緊圍繞“打造文化高地和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標,持續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目前,全市有各類文化產業企業2569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園區)10個,文化產業從業總人數3萬余人,年總產值近百億元;A級旅游景區19個(其中4A級14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省級研學旅游示范基地3個,為經濟社會轉型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