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叢林
都說家丑不可外揚。然而,時下生活“揭短”類電視節目扎堆熒屏,形式內容大同小異。受訪者應邀出鏡,自揭“家丑”,嘉賓點評,專家指導,力求化解矛盾,平息糾紛。不可否認,這類節目試圖透過復雜的糾葛,厘清線索,解決矛盾,對和諧家庭建設有著積極作用。可是,受訪者在自揭“家丑”時,難免會披露家庭糾葛、情感紛爭、個人恩怨等隱私信息。那么,法律對“揭短”類節目中披露受訪者隱私行為應當如何評價?采訪者與受訪者應當如何規制各自的行為?北京市兩級法院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第三調解室》是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的一檔電視節目,以百姓生活故事、生活遭遇、生活情感為主要內容,以外景采訪和演播室講述為主要表現方式,以說法、說理、說情為手法,以排解矛盾、化解糾紛為目的。在節目中,存在矛盾爭議的各方當事人分別陳述自身訴求和觀點,節目現場邀請人民調解員、律師、心理專家等第三方對當事人進行關系梳理、情緒疏導、答疑解惑,以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糾紛,促使各方當事人對爭議達成和解。
北京電視臺于2008年6月授權北京一家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傳媒公司)獨家使用其擁有版權的所有電視作品,以及在全世界范圍內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所有媒體形式的版權交易。2012年,傳媒公司許可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視公司)自2012年12月1日起至2014年2月28日止使用《第三調解室》(200期)等電視節目,樂視公司向傳媒公司支付版權費。
2013年初,北京電視臺獲知時年70歲的馮秀琴老太與老伴郭冬海的夫妻感情出現危機,并鬧到了要離婚的地步,認為兩位古稀老人一輩子風風雨雨走過來很不容易,如果最終婚姻破裂確實令人惋惜,就有意為兩位老人進行調解,于當年4月、5月邀請馮秀琴及其家人到電視臺參與錄制《第三調解室》節目。
北京電視臺將錄制內容剪輯制作后命名為《還我老伴》,分上、中、下三集,于2013年6月在科教頻道播出。該期節目主要就馮秀琴與郭冬海的離婚糾紛進行調解,使用了馮秀琴及其他參與錄制節目的當事人的真實姓名,并在電視畫面中呈現了馮秀琴訴郭冬海離婚糾紛一案的民事起訴書、住宅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指導意見、贈予協議、郭冬海的建房審批表及建房用地審批表五份書面文件,北京電視臺對上述文件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模糊化處理。
2013年10月,北京電視臺播出《第三調解室》十一特別節目之《家和萬事興》,又剪輯播出了《還我老伴》的主要內容。
上述節目播出后,北京電視臺將相關節目視頻發布到電視臺的網站上。此外,樂視公司依據授權,于2013年在其網絡視頻平臺發布了《還我老伴》和《家和萬事興》的節目視頻,在全世界范圍內供人們隨時隨地點擊觀看。上述視頻被其他大大小小的視頻網站轉發。
節目播出后不久,馮秀琴只要外出,就會被很多人認出。人們竊竊私語,不時發出取笑聲,還有人在背后對她指指戳戳:“這就是電視節目中鬧離婚的老太,年齡都這么大了,還鬧離婚,也不為兒女考慮,真不知道怎么想的!”參加節目的家人外出時,也會時不時地被人們指指點點。這樣時間一長,全家人都不敢外出了,對馮秀琴難免有了一些抱怨:“真不該答應到電視臺做什么調解節目!”
為了減少電視節目給全家人帶來的不利影響,馮秀琴的女兒多次與電視臺聯系,要求電視臺刪除發布的節目視頻。電視臺隨即刪除了在北京電視臺網站上的相關視頻,但發布在互聯網上的視頻,已經被一些網站轉發,無法全部清除。2015年1月左右,北京電視臺接到馮秀琴女兒的投訴,稱在某視頻網發現了《還我老伴》上集的視頻,北京電視臺亦聯系了該視頻網刪除視頻。但網絡上不能清除的其他視頻,給馮秀琴及其家人帶來的傷害依然在繼續。
受邀接受采訪錄制節目,節目錄制后未經自己的授權,就在電視上播放,還將視頻在互聯網上發布,供全世界的人觀看,將自己家的隱私呈現在世人面前,給自己及家人帶來無盡的煩擾和精神傷害,馮秀琴怎么也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遂委托女兒,于2018年7月9日來到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將北京電視臺和傳媒公司分別告上了法庭。
馮秀琴訴稱:北京電視臺及傳媒公司在本人及家人皆不知情且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將本人的隱私以詆毀的方式通過電視臺第三調解室《還我老伴》、十一特別專輯《家和萬事興》以及網絡向全世界散播,并以轉讓版權費和廣告費等方式獲益,后果極其嚴重,侵犯了本人的隱私權。故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北京電視臺及傳媒公司因侵犯隱私權分別賠償本人精神損失費20萬元,并判令北京電視臺及傳媒公司分別對本人賠禮道歉,通過北京電視臺、網絡、報紙刊登公告的方式,為本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和人格權。同時請求判令北京電視臺賠償本人財產損失20萬元,傳媒公司對此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北京電視臺辯稱:我方不構成侵犯馮秀琴隱私權。從整個節目來看,所有的資料都是馮秀琴提供給電視臺,電視臺依據馮秀琴提交的材料進行節目制作,所以不存在侵犯馮秀琴隱私權的事實。
傳媒公司辯稱,沒有侵犯馮秀琴的隱私,對方主張的事實不存在。
法庭上,馮秀琴稱其女兒于2013年6月8日電話聯系北京電視臺《第三調解室》對其進行采訪的工作人員,要求北京電視臺停播《還我老伴》這期節目,但北京電視臺未做處理。此后,其女兒于2014年至2016年多次致電北京電視臺,要求其刪除發布在網上的節目視頻。北京電視臺否認在2013年6月8日接到過馮秀琴女兒的通知,稱馮秀琴女兒在十一特輯播出幾個月后向其投訴,要求刪除發布在北京電視臺網站的節目視頻,他們隨即刪除了相關視頻。
豐臺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關于婚姻家庭關系,北京電視臺邀請馮秀琴等人錄制電視節目,節目的主要內容是就馮秀琴與郭冬海的離婚糾紛進行調解。在節目中,各方當事人對馮秀琴和郭冬海的婚姻關系、家庭成員之間的家庭關系及相互之間的矛盾爭議均進行了陳述。一般情況下,公民的婚姻情況、家庭生活情況、家庭糾紛等內容可認定為公民的個人隱私,但馮秀琴參加的是家庭糾紛調解類節目,節目的性質決定了各方當事人均有可能對外公開披露相互之間的家庭關系及生活細節。馮秀琴參與了該節目錄制,對各方發言的內容應有一定了解,且應當知道該節目會經電視頻道對外播出,故應當認為馮秀琴對該節目公開其婚姻和家庭關系持有一定程度上的容忍態度。馮秀琴稱其同意在節目中調解的內容僅限于其與他人的房產關系,而節目實際調解的事項超過了其同意的范圍,但其未提交證據證明其與北京電視臺對此有所約定,故對該主張法院不予采信。加之馮秀琴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和節目播出前并未提出拒絕對外播放的要求,故法院認定北京電視臺在節目中公開其家庭關系并未侵犯其隱私權。
關于個人信息,節目中呈現了馮秀琴訴郭冬海離婚糾紛一案的五份書面文件,因北京電視臺對該五份文件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模糊化處理,觀眾通過觀看節目并不能獲取該五份文件中有關馮秀琴的個人信息,故不應認定北京電視臺侵犯其隱私權。
傳媒公司系基于北京電視臺合法授權在網絡上傳播《還我老伴》上、中、下三集和十一特別專輯《家和萬事興》節目,傳媒公司并非上述節目的制作方。同時考慮到正常情況下個人參與節目錄制通常對于節目的播放應具備一定的認知和許可,因而在傳媒公司合法使用上述節目版權的情況下無須亦無可能全面審查版權節目中全部參與者的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等具體情況,因此傳媒公司在接受北京電視臺授權在網絡上傳播上述節目的行為不直接構成對參與錄制節目的馮秀琴隱私權的侵犯。
綜上,馮秀琴主張北京電視臺、傳媒公司侵犯其隱私權,證據不足,對其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
2018年12月25日、28日,豐臺區人民法院依法做出一審判決,駁回馮秀琴的訴訟請求。
一審判決后,馮秀琴不服,就兩案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在上訴中,馮秀琴提出:1.北京電視臺是以欺騙形式把她騙到現場,不是她自愿去的。相關節目是捏造事實和人物場景,她沒有給北京電視臺提供任何材料。2.傳媒公司未提交合法有效證件或在政府部門備案的經營許可信息,在沒有合法手續情況下播放侵權節目,且在未經過她同意的情況下宣揚她的隱私,經她通知和起訴后,也沒有及時通知相關單位將該節目下架,繼續侵權,屬于主觀惡意,且造成她人身受到潛在威脅、財產受損、隱私被擴散的損害后果。3.這個節目不是新聞類節目而是綜藝類節目,屬于生活類節目,且節目本身也沒有調解完畢,粗制濫造,沒有征得她本人的同意便對外播放,就是侵權違法,需要賠償。4.她去北京電視臺是去調解房產問題,不是離婚問題。5.在節目中她的肖像清晰可辨,而且還包括姓名、性別、住址等。綜上,她請求撤銷一審判決,依法改判支持其全部訴訟請求。
北京電視臺及傳媒公司均同意一審判決,不同意馮秀琴的上訴請求和上訴意見。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遂于2019年4月28日、5月27日,依法做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第三調解室》作為一檔廣受歡迎的、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欄目,其一貫風格在于,通過講述受訪者生活經歷,以不同的視角展現個體對生活的不同理解和矛盾的緣由,讓大眾直視矛盾中的人和人性,并通過節目引發公眾思考。其目的不在于揭示家庭事務中某個個人的道德品質,而是將矛盾的現狀作為背景,透過復雜的糾葛,厘清線索,矯正利益中不同取向,以求達成共識,解決矛盾。同時,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不同主體對同一事物的評價并非總是一致,自認為有理有據的事實,也往往在多元的社會價值中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在此背景下,對該類節目是否構成侵權就應該設定嚴格的條件,除非滿足該條件,即協議一方明確表示停止播出或者節目組在后期制作中有惡意顛倒是非、刻意歪曲事實的情形,致使當事人受到不當評價或者其他損害,否則不宜認定侵權行為的成立。本案中,馮秀琴并沒有明確要求停止播出,也沒有證據證明北京電視臺及傳媒公司有惡意顛倒是非、刻意歪曲事實的情形,故北京電視臺及傳媒公司不構成侵權。
時下,“揭短”類生活節目扎堆熒屏,專家的確能給當事人一些客觀的指導,作為錄制單位,在向受訪者宣傳節目對受訪者帶來積極幫助的同時,也應當將該類節目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告知受訪者,讓受訪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權。而作為受訪者,在自揭“家丑”時,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充分評估參加節目的利與弊,得與失,從而決定是否參加該類節目。這樣,才能減少糾紛,最大程度發揮此類節目的積極作用。
(文中人物、單位均為化名)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