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善通
摘 要: 20世紀以來,學術界對中國壽慶演戲的淵源、演出程式、劇目、文化功能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重點研究。從目前的研究來看,中國壽慶演戲產生于唐代,形成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具有祈福禳災、宣揚孝道等文化功能。
關鍵詞:壽慶演戲;壽戲劇目;文化功能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9)04-012-03
慶壽也稱慶生。就中國大多數地區民俗而言,基本上都要為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做壽,子女在這一天,要給自己的父母送壽面,書香門第的子女還要送賀壽詞,富貴人家或官宦人家的壽慶則更加隆重,放鞭炮、貼壽聯、擺酒宴、吹樂唱大戲。封建時期,宮廷慶壽場面更加隆重,規模更加宏大,尤其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慈禧六十大壽等壽誕,規模空前,耗資巨大。慶壽活動的重視,為戲曲演出提供了重要的場所,推動了戲曲演出的繁榮和戲曲創作的發展,對戲曲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據南宋洪邁《夷堅志》記載,宋淳熙十四年(1187),永嘉籍太學生諸葛賁參加完秋試后,適逢母親大壽,親朋好友上門祝賀,家人請伶人演雜劇慶賀,直到四更。[1]到了明清時期,壽慶演戲更是一種社會風尚,許多宮廷皇族、達官貴人過壽時都會演戲慶壽。并且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大量專門的慶壽劇和慶壽折子戲。壽慶演戲的盛行,一方面推動了慶壽劇目的大量創作,以及包括秦腔在內的某些聲腔劇種的發展,另一方面,壽慶演戲也成為學術界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所以,本文從慶壽演戲研究的情況入手,對其進行簡要述評,爭取使大家對壽慶演戲有一個相對清晰地認識。根據目前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基本研究情況,筆者主要分為以下四種情況進行介紹。
一、壽慶演戲的歷史淵源研究
事物的產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歷史過程,所以要對一個事物或現象進行真正地認識,必須追溯本源,對其形成的歷史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了解。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專家和學者將壽慶演戲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一)唐代產生說。李躍忠《壽慶與中國戲曲的演出》一文中引用了唐人段成式關于其弟演“雜戲”的記載,及《太平廣記》引《玉堂閑話》中關于唐營丘豪民陳癩子生辰“伶倫百戲畢備”的材料,從中推論出在唐代已經出現了演參軍戲慶壽的活動。[2]趙星的《祝壽雜劇初探》一文中也有相類似的說法。
(二)宋代形成說。宋代是我國戲曲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不僅是北雜劇的形成時期,同時也是南戲的形成期。做壽作為一項重大的慶祝活動,為演戲提供了重要的場所,所以,壽慶演戲也就成為戲曲活動的重要選擇方式。李躍忠《壽慶與中國戲曲的演出》一文中據洪邁《夷堅志》所記的淳熙太學生諸葛賁為其母過生日的記載:“二十五日揭榜,后三日,其叔祖母戴氏生辰,相招慶會,門首內用優伶雜劇”。明確指出,自此之后,壽慶演戲逐漸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另外其《略論宋代的請戲習俗》一文雖然側重的是宋代請戲習俗研究,但也從側面論證了在宋代已經形成了慶壽演戲的習俗。趙星的《祝壽雜劇初探》中載:“到了宋代,戲曲逐漸走向成熟,我們可以通過《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作品,可以大略了解生日演出戲曲的盛況。”[3]這句話也強調了在宋代已經形成了慶壽演戲的習俗。
(三)明清流行說。陳建華在《生日演劇與戲曲文化傳播》一文中就直接指出:“明清時代,以演戲來慶祝生日已經成為社會普遍流行的新民俗。”[4]在其后文中列舉了大量明清時期生日演劇的史料,佐證了在明清時期,慶壽演劇已經普遍流行,不僅在宮廷之中受歡迎,在一般的官宦士夫之家也非常盛行。趙繼紅在《明清慶壽折子戲的演劇特征與舞臺效果》一文中,雖然側重于講述明清時期慶壽折子戲的演劇特征以及其呈現的舞臺效果,但也從中也印證了在明清時期,壽慶演劇的風氣越來越興盛,演出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內容也越來越豐富。[5]除此之外,在許多戲曲志、縣志以及民俗類的著作或論文研究中也有大量關于明清時期慶壽演戲的記載,這些材料雖然語出不詳,但其也透露出了明清時期壽慶演戲的流行和繁盛。
二、 壽慶演戲的演出程式研究
壽慶演出雖是戲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祝壽,所以它又會有別于一般的戲曲演出活動。這不僅表現在演出劇目選擇上的不同,同時也表現在演出程式上的不同。所以,一些專家和學者在關注壽慶演戲時,大多都會對其演出程式進行研究。
李躍忠在《壽慶與中國戲曲的演出》一文中指出:“壽慶場合的特殊性,對演出的程式、儀式產生了特殊的影響。”并強調壽慶演出一般都要燒紙、上香,發文請神。此處雖沒有具體論述這些儀式或程式的先后過程,但是卻在其后文論述慶壽劇目《八仙慶壽》及《三官賜福》時,對這兩個劇目的演出程式進行了重點論述。
吳新雷主編的《中國昆劇大辭典》一書也從單個劇目的角度出發,指出了《郭子儀拜壽》劇目的演出程式,大致情況是開場先由八仙登場,四仙引壽星、王母上,然后同唱祝壽詞,再由王母等向主家斟酒獻桃,最后接演正戲。[6]
馮九疇主編的《新縣戲曲志》一書雖沒有對整個慶壽演戲的演出程式進行研究,但其卻從單個劇中的角度入手,重點強調了花鼓戲慶壽時的演出程式,即“花鼓戲唱壽戲時,必須先演《三星拜壽》,然后才演正本戲。”[7]
總之,從目前對壽慶演戲的研究來看,大多都涉及到了演出程式的研究,但這些研究都側重于從單個劇目或劇中的角度入手,缺乏系統、整體的分析,沒有對整個壽慶演戲的演出程式形成總結,這一點將有待于大家繼續研究。
三、 壽慶演戲的劇目研究
康保成曾言:“劇本的出現,使我國戲劇擺脫情節至簡和難以重復上演的即興演出階段”[8],所以說劇本的出現是我國戲劇成熟的重要標志。而對于一種戲曲樣式進行研究時,就不得不對其所選擇的劇目進行研究。就目前的研究來看,關于壽慶演戲的劇目研究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 單個劇目研究。一些劇目由于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所以經常被搬上演出舞臺,而這些劇目也就成為研究者的重點選擇對象。李躍忠在《清宮廷萬壽戲中的儀式性戲劇研究——以單折短小戲劇為中心》一文中對劇目“九九大慶”的篇幅特點、語言特征、儀式性特征以及其文化功能進行了重點研究,從單個劇目入手,研究比較透徹,對單個劇目研究具有很強的啟發性。[9]梁憲華的《乾隆時期萬壽慶典<九九大慶>戲》、《清皇太后萬壽慶典戲九九大慶的編演——以崇慶慈禧皇太后萬壽慶典為例》也對“九九大慶”劇目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除了“九九大慶”劇目之外,《郭子儀拜壽》、《五女拜壽》等劇目也是大家喜歡研究的對象。方撼的《黃梅戲<五女拜壽>的舞臺美術賞析》一文從舞臺美術的角度對《五女拜壽》進行了研究,而張國清的《從<五女拜壽>與<李爾王>看中西方迥異文化》,龔北芳的《從<李爾王>與<五女拜壽>看中西戲劇的文化差異》等文章則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入手對《五女拜壽》劇目進行了重點解讀。除此之外,王菊香、楊明貴等也對《五女拜壽》進行了研究。
(二) 壽戲劇目整體研究。薛曉金、丁汝芹主編《清宮壽戲》的一書對清代宮廷壽戲劇目進行了收集和整理,將清代宮廷壽戲分為散出壽戲和連臺本壽戲兩類,其中散出壽戲包括《福祿壽》、《萬福云集》等在內的五十六種,連臺本壽戲劇目二十五種。[10]此書對清代宮廷壽戲劇目收集比較全面,但是僅僅停留在整理階段,缺乏理論分析。除此書以外,在王玫罡著的《乾隆藝苑攬勝》、羅燕著的《清代宮廷承應戲及其形態研究》等書中也對清代宮廷壽戲劇目進行了研究。
趙星的《祝壽雜劇初探》一文,從雜劇創作的角度入手,不僅對雜劇中的壽戲劇目進行了整體研究,同時還對朱有燉和王懋昭關于祝壽劇的編創改革進行了重點研究,既有整體,又有所側重。
李躍忠的《壽慶與中國戲曲的演出》一文,從宏觀的角度看問題,對整個中國壽慶演戲進行了研究,壽慶劇目的收集也較全面,幾乎每個方面的慶壽劇目都涉及到了。
除了上述這些著作和論文以外,在民俗學、文化學、戲曲志、縣志等著作和論文中的壽慶戲名目下都會涉及到壽慶劇目的研究,但大多都只是提到壽慶劇目的名稱,而沒有對其進行深入地研究。
四、 壽慶演戲的文化功能研究
壽慶演戲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影響廣泛而深遠的民俗活動,不僅僅能夠愉悅賓客,其背后更承載著重要的民俗文化功能。
李躍忠在《壽慶與中國戲曲的演出》一文指出,壽慶以喜慶為主,所以慶壽、祈福禳災是其主要功能。而壽慶演戲多為子女為長輩舉行的慶壽活動,因此又有子孫向壽星表達孝心的功能。另外,對于一些戲曲愛好者來講,舉行壽慶演戲又可以起到會客串聯誼的作用。此文總結歸納的比較全面,并且采用史料論證的方式,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另外,在其《中國皮影》、《略論宋代的請戲習俗》與《清宮廷萬壽戲中的儀式性戲劇研究——以單折短小戲劇為中心》等著作和論文中都對壽慶演戲的文化功能進行闡述。
潘魏魏的碩士學位論文《祁劇壽戲研究》一文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對祁劇的源流、祁劇壽戲演出的特點以及祁劇壽戲演出的文化功能作了實地研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研究,內容真實可靠。其中將祁劇壽戲演出的文化功能歸為四種,即祝壽祈福、娛樂賓客、弘揚孝道、展示榮耀。[11]
葉梅生、張先清主編的《太姥文化——文明進程與鄉土記憶》一書中說:“壽戲分為男壽、女壽、雙壽,主要演《麻姑獻壽五女拜壽》等,這些劇目可以起到祈福禳災的功能,找到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古典的精神血脈......”將壽戲演出的功能主要歸納為祈福禳災、尋求心靈安慰等。[12]
除了上述著作和論文外,在一些縣志、戲曲志、民俗文化等著作和論文中論述慶壽戲時,基本上都會對其祈福禳災等文化功能進行闡述,但大多都只是蜻蜓點水,并沒有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不對其進行重點論述。
慶壽演戲作為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傳統民俗文化,并且對戲曲研究也是很好的切入點。目前學術界對中國壽慶演戲的研究集中在淵源、演出程式、劇目、文化功能等四個方面,雖然已有獨到的見解,但仍存在大而不精的問題。而慶壽演戲研究整體上仍存在很大空間,以待方家。
參考文獻:
[1](宋)洪邁撰.夷堅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李躍忠.壽慶與中國戲曲的演出[J].東疆學刊.2011(01).
[3]趙星.祝壽雜劇初探[J].社科縱橫.2013(11).
[4]陳建華.生日演劇與戲曲文化傳播[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1(05).
[5]趙繼紅.明清慶壽折子戲的演劇特征與舞臺效果[J].中華戲曲.2017(05).
[6]吳新雷主編.中國昆劇大辭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馮九疇主編.新縣戲曲志[M].新縣:新縣文化局,1987.
[8]康保成.中國戲劇史研究入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9]李躍忠.清宮廷萬壽戲中的儀式性戲劇研究——以單折短小戲劇為中心[J].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2015(00).
[10]薛曉金,丁汝芹主編.清宮壽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
[11]潘魏魏.祁劇壽戲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5.
[12]葉梅生,張先清主編.太姥文化——文明進程與鄉土記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