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夢潔
摘 要: 翻轉課堂是一種比較新的教學模式,目前針對這種教學模式的研究已經較為成熟。本文對翻轉課堂是否可以被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的課堂教學進行了討論,并且提出了應用的三個前提。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翻轉課堂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9)04-124-03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 Model)自2012年左右傳入中國后,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圍繞翻轉課堂進行了很多理論研究,不少國內的學校也針對翻轉課堂進行教育改革,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從翻轉課堂的特點、翻轉課堂應用的理論支撐、翻轉課堂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對比以及實施翻轉課堂的前提幾個方面來論述翻轉課堂在國內漢語國際教育中應用推廣的可行性。
一、 翻轉課堂模式的特點
翻轉課堂顧名思義,就是將傳統的課上學習與課下消化進行顛倒,讓學生通過教師提前準備好的教學視頻在課下進行知識的學習,課上再由老師解答問題,通過小組活動、課堂操練等步驟鞏固知識。
2007年,美國的兩位高中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為了解決學生由于缺課而跟不上教學進度的困擾,嘗試將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解錄制下來,上傳到網絡上以幫助學生補課,取得了顯著效果,逐漸發展為大部分學生在課下時間看視頻以節省出課堂時間來解決學生的問題這種模式,這兩位教師的教學方法逐漸為同行所關注。2012年,伯爾曼與薩姆斯成立非營利性組織——Flipped Learning Network(FLN)幫助教師提升成功實施翻轉課堂的知識與技能同時提供相關資源。同時,可汗學院的成立,微課、慕課等都推動了翻轉課堂的發展。
美國富蘭克林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專業的Robert Talbert教授經過多年應用翻轉課堂教學總結出翻轉課堂的結構,他將翻轉課堂操作程序分成課前和課中兩個階段,在課前階段分為觀看教學視頻和針對性的實踐練習兩個環節,在課中階段分為快速少量的測評、解決問題并促使知識內化和總結、反饋等三個環節。
翻轉課堂的特點如下:首先,提高課堂時間的“有效教學”。學生在課下已經消化了部分知識,課堂上老師就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復雜難懂的問題,并進行練習。其次,可以照顧到不同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通過課前視頻獲得不同的收獲,提高高水平學生的學習效率,水平較低的學生可通過反復觀看視頻更好地理解知識點,視頻也利于學生鞏固復習。第三,強化了“學生為中心”的主導地位。以往教師只是按照教學目標進行課堂教學,翻轉課堂中,教師主要解決學生不會的問題,真正做到圍繞學生進行教學。第四,與現代信息技術緊密結合。與過去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不同,翻轉課堂對網絡以及電腦等科技成果的利用跟上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學生也會對這種教學方式產生興趣。
二、 理論支撐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主動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建構知識的意義(或知識表征)的過程。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包括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同時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建構主義強調要設計好教學環境,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意義提供各種信息條件。
翻轉課堂即是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提供教學資源及信息,由學生自行學習,形成自己的理解并消化。學生觀看視頻不是簡單地看過就好,這是一個學生主動接收信息并加工處理的過程,學生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處于引導者的位置。不同于傳統課堂的教師灌輸-學生接受模式,翻轉課堂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掌握自己的節奏而不需要統一步調,對于不同科目可以分配不同的精力,合理分配學習時間。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支架式”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法。支架原來是建筑行業的術語,其作用是建筑房屋時起暫時支撐作用,在教學中,指教師一步步的為學生提供適當的線索或提示,讓學生通過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攀升,逐漸發現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翻轉課堂中,教師準備的課下學習資料就是為學生學習搭建的手腳架,學生在教師提供的幫助下,自主學習,一步步向上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獲得更高的知識水平,達到預想的學習效果。
三、 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的現狀
目前,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主要采用綜合法教學,同時有專門的聽、說、讀、寫課。以綜合課為例,教師根據課文設定教學目標,一般采用創造情景、講解知識點以及問答操練等方法進行教學。綜合課教學的優點是聽說讀寫全面發展,課程的安排比較合理,教師會創造情景讓學生開口操練并實時糾正學生發音。雖然教師在盡可能的讓學生多開口,但受限于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學生的口語交際操練還是不夠。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有疑問,教師為完成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很難在課上給學生清楚詳盡地解答。課下往往因為教師的忙碌、學生的遺忘而遺漏這些問題,從這個角度說,目前的教學還不能做到真正地以學生為中心。
對于一個班內水平層次不齊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的辦法無非是分班,或分小組讓學生互助,但這些方法還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學生學習的問題。
四、 翻轉課堂與漢語國際教育結合的可行性
基于以上提出的一些現有教學模式的問題,再結合翻轉課堂的特點,將翻轉課堂模式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是可行的。
從學生主體來看,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多針對成年學生,這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強,能夠完成課前學習任務。對于出于工作原因學習漢語的學生以及部分精英學生,他們擁有更高的學習積極性,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更適合高效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漢字一直是漢語教學的難點,漢字字形復雜,對于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來說更需要反復多次的學習以及記憶,但傳統教學模式難以保證反復多次的為學生示范漢字寫法。翻轉課堂中,可以用視頻呈現漢字的寫法,既可清楚地展示筆順,又方便學生反復多次觀看以及隨時復習,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上時間進行聽寫,從而獲察學生學習漢字的難點。同理,學生的聽力也可以通過視頻得到訓練,教師篩選過的視頻與教學內容結合,學習知識的同時更利于培養學生語感??谡Z的訓練也會在翻轉課堂模式中得到強化,學生課前學習完知識點可以節省教師課上講解的時間,教師就會有更多帶領學生操練口語的時間,布置更多小組學習活動以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
漢語教學一直以來都強調精講多練,但一個矛盾之處是,對于復雜的語法或語用問題,教師必須結合更多講解才能保證學生能真正理解,但上課時間是一定的,教師講解時間增多,學生開口時間就會減少。在翻轉課堂中這個矛盾迎刃而解,教師可以在視頻中細致地呈現知識點,對于復雜的問題還可以進行分解讓學生碎片化學習,同時不耽誤課堂上的必要操練。經過自己消化的知識再結合實踐操練,學習效果比課堂上的泛泛操練要好得多。
綜合法教學也會使用到一些視頻作為輔助教學工具,翻轉課堂的教學視頻與其他視頻不同之處在于其具有更強地邏輯性,視頻是按照教學目標錄制或整理的,課與課之間有知識點的銜接,具有連貫性。同時視頻的內容不局限于教師的講解,利用網絡技術的便捷,各種網絡資源都可以整合在教學視頻中,保證了視頻內容的多樣性。
漢語國際教育一般采用小班教學的形式,更適合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學生人數少,教師才可以精準把控學生課下的學習效果,做到課上解決問題及大量操練。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也能分出精力進行針對性指導。這也是翻轉課堂難以在國內中小學普遍推廣的原因,班級人數太多,教師難以進行監控,會出現很多“渾水摸魚”的情況。
五、 翻轉課堂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前提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較新的教學模式理論研究和實踐還不是特別完善,尤其是怎樣與漢語國際教育結合,還需要更多的探索。但有幾個前提還是很明確的:首先,漢語教學模式應是翻轉課堂模式與綜合法教學模式的結合。不能一味追求把所有課都“翻轉”,一方面是學生的的課余時間與精力有限,翻轉課堂對課前預習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每一門課都采用這種方式,學生會因負擔過重而產生抵觸情緒,也難以產生好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不是所有課都適合“翻轉”的,語言教學離不開來自“人”的教導,視頻不能完全代替老師的課堂講解,此外,課程性質不同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法,對于一些互動性要求高的課程還是使用綜合法更合適。
其次,翻轉課堂不適合低年級外國學生。讓對漢語完全陌生的學生一開始就采取看視頻自學的方法學習漢語,想必很難激發該學生的學習動力。剛接觸漢語的學生還需要老師的引導,讓他們直接在課前學習視頻會產生不適應感,同時教師也很難準備這樣的教學視頻,如果使用學生母語講解漢語,反而是一種退步。課堂上的教學更適合零基礎學生,有時候講解一個語言點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要一個互動就可以讓學生心領神會,等到學生掌握了一定漢語能力、具備了一定的漢語詞匯儲備量、對漢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進行“翻轉”效果會好得多。
第三, 翻轉課堂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更高一些。教師備課壓力會更大,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備課,準備教學視頻,設計課堂活動,布置課堂練習等。同時教師需要把握好教學視頻的內容,既要與課程設置緊密結合,又要保證在學生可理解的范圍內,時間還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過長枯燥,過短內容不充分。還要做到視頻內容生動,視頻不能只是教師的講解,要結合多種媒介,如一些動畫、音頻等,才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對課堂的設計也要打破舊有模式,要做到突出課堂重點,視頻中講解過的內容不能重復講解,但是對于教學重難點還要做到課上強調突出,教師要準備充分的操練素材,設計豐富的小組活動,掌控課堂節奏。最后還要監控學生課下學習效果,在課堂中進行小測驗檢測學生學習成果,對于不自覺的學生要經常提點。而學生則需要充分認識到翻轉課堂學習的益處,克服惰性,認真做好每一次課前學習。課堂上要緊跟老師步調,大膽開口操練,勇于發表意見,對于視頻中疑難之處要及時向老師反應。正確使用教學視頻,使教學視頻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發揮。
六、結語
“翻轉課堂”的原理看似簡單,但絕不是簡單地將學習時間調換到課下而將復習調換到課堂上,它的精髓在于教師、學生、教材、視頻、課堂等學習要素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學生是絕對的中心,教師是學習“腳手架”的供應者,教材與視頻等學習材料是“腳手架”,課堂是學生搭建學習建筑的平臺。在實施過程中,不能將“翻轉”形式化,要嚴格把控每一個環節保證教學的順利實施。
新的教學模式會帶來新的教學效果,教育需要創新,只有不斷地探索研究,才能使漢語國際教育事業更好發展,使中國文化更好的走出去。
參考文獻:
[1] 容梅,彭雪紅.翻轉課堂的歷史、現狀及實踐策略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5.
[2] 祝智庭,管玨琪,邱慧嫻.翻轉課堂國內應用實踐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5.
[3] 孫瑞,孟瑞森,文萱.“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對外漢語教學模式中的應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5.
[4] 陳海芳,馮少中.翻轉課堂在基礎漢語國際教育中的作用機制[J].理論經緯,2015.
[5] 陳曉霞.基于翻轉課堂的漢語綜合課教學模式建構——以初級下水平課程為例[J].海外華文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