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 《五柳先生傳》應為陶淵明中年時創(chuàng)作,此時陶淵明辭官不久。陶淵明飲酒并非單純嗜酒,而是借酒逃避對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命有限的事實的恐懼。以五柳先生代稱人物或因受道家思想及前代隱士的影響,或為有別于魏晉時重視門第家族的社會風氣?!段辶壬鷤鳌反_與《漢書·揚雄傳》存在相似之處,但不能就此判定前者根據后者的一部分改編。
關鍵詞:創(chuàng)作時間;心態(tài);互文性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9)04-082-02
學界對《五柳先生傳》的研究成果眾多,王瑤、逯欽立等考證了《五柳先生傳》的創(chuàng)作時間,張哲俊等對五柳的含義做出解讀,吳國富率先指出《五柳先生傳》與《漢書·揚雄傳》的相似之處,此外還有其他研究成果??傮w上看量多質優(yōu),但對有些問題仍莫衷一是,本文將就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一、《五柳先生傳》的創(chuàng)作時間
《五柳先生傳》原文并未明確標明創(chuàng)作時間,王瑤認為“《五柳先生傳》之作在淵明為江州祭酒以前”“今暫系此文于晉太元壬辰(三九二),本年淵明二十八歲”,認為《五柳先生傳》為陶淵明青年時的作品。逯欽立則據無懷氏、葛天氏之典,推測此文作于晉宋易代之際、陶淵明五十六歲時。
按,對隱士的欽慕與時代無甚關系,特別是本就十分向往自然的陶淵明。五柳先生門前有五柳樹,而作者其他作品中提及門前有五柳樹的有《歸園田居五首》其一、《蠟日》、《擬古九首》其一。假定陶淵明作《五柳先生傳》確因自家門前有五柳樹,這三首詩中的柳樹為實寫,且五柳樹僅一居住地有,則此文應寫于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陶淵明青少年時受佛道儒的綜合影響,思想較為復雜,而《五柳先生傳》表現(xiàn)的思想主要是道家的出世超脫。五柳先生的性格、愛好、作風、志向、思想情緒和藝術風格明顯不是意氣風發(fā)的,特別是陶淵明這樣幼時思想以儒家為主導,有遠大抱負的青少年的狀態(tài)。因此,本文不應寫于作者青少年時期。
陶淵明晚年貧病交加,其時詩多寫貧困生活,常帶有知音難遇的感傷和憤世疾俗的抗爭意味。《詠貧士》“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有會而作》“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逼錉顟B(tài)與《五柳先生傳》中自甘清貧、從容坦然截然不同。因而《五柳先生傳》也不應作于其貧病交加的晚年。因此合理的推斷是本文寫于陶淵明剛歸隱時。此時陶淵明剛擺脫了其視為樊籠的官場,回歸向往已久的田園,沉浸于重獲自由的喜悅,尚未直接面臨經濟的壓力和疾病的折磨。所謂“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表現(xiàn)的是其對未來的理想規(guī)劃。因此宜從劉世林的觀點“《五柳先生傳》的寫作時間應為晉安帝義熙二年丙午(公元四О六年),淵明本年四十二歲?!?/p>
二、陶淵明對酒的態(tài)度
陶淵明曾在作品中大量提及酒,如《時運》“花藥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橫床,濁酒半壺。”《答龐參軍并序》“我有旨酒,與汝樂之”及著名的《飲酒三十首》。在這篇通常被認為是陶淵明自傳的《五柳先生傳》中五柳先生也同樣嗜酒。酒,已經成為陶淵明性格特征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對陶淵明作品中提及酒的篇章進行分析,卻可以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嗜酒絕不止于簡單的喜愛酒,而是往往與對人生的感慨,尤其是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有關系,如《形贈影》中“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認為人生在世誰都難逃死亡,進而“舉目情凄洏”因而“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希望通過飲酒暫時忘記這個事實,排解自己因此產生的悲愴情感。在《影答形》中認為既然生命永存不可能,與其飲酒行樂,不如立下善德,留給后人。在《九日閑居并序》中認為“世短意恒多”而“酒能祛百慮?!碧諟Y明青年時“猛志逸四?!保欢杲氖畢s仍功業(yè)無成,官場的爾虞我詐也使其心灰意冷,“少年的豪壯使他回憶,家境的窮困使他煩惱,衰病的來臨使他苦悶,政治的變化使他慨嘆”,加之天生向往自然,最終選擇歸隱。嗜酒很大程度上是要借酒這個“忘憂物”來“祛百慮”。正如蕭統(tǒng)所言:“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焉?!?/p>
三、無傳主名字的原因
《五柳先生傳》中并無傳主姓名,“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而僅僅以似極為隨意的“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為命名方式。這與傳統(tǒng)為人作傳的慣例截然不同,模糊了時代背景,傳記的歷史留名功能也因此消解。此現(xiàn)象有如下可能:其一,受道家思想影響。陶淵明本人處在佛、道大盛的魏晉時期,族中叔父陶淡“好導養(yǎng)之術,謂仙道可祈。年十五六,便服食絕谷,不婚娶?!H好讀《易》,善卜筮。于長沙臨湘山中結廬居之,養(yǎng)一白鹿以自偶。……州舉秀才,淡聞,遂轉逃羅縣埤山中,終身不返,莫知所終?!焙脤юB(yǎng)之術、辟谷、結廬深山、與白鹿為偶,儼然道家舉止。而其從弟陶敬遠“心遺得失,情不依世。 ……遙遙帝鄉(xiāng),爰感奇心,絕粒委務,考槃山陰?!坎缮纤帲﹂e素琴?!碧諟Y明與這位堂弟關系親密,“惟我與爾,匪但親友,父則同生,母則從母。相及齠齔,并罹偏咎。斯情實深,斯愛實厚。念彼昔日,同房之歡,冬無缊褐,夏渴瓢簞,相將以道,相開以顏?!碧諟Y明的外祖父孟嘉也同道士來往甚密。因而陶淵明受道家的影響也在情理之中,其對《山海經》、《穆天子傳》等道教經典十分熟悉,作品中也常出現(xiàn)王子晉、赤松子等道教人物,如《述酒》“王子愛清吹”,《連雨獨飲》“世間有松喬”,更有《<讀山海經>十三首》這樣明確涉及道家經典的作品。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蓋《穆天子傳》、《山海經》俱屬道家秘笈,而為東晉初期人郭璞所注解,景純本是道家方士,故篤好之如此,淵明于斯亦習氣未除,不覺形之吟詠,不可視之偶爾興懷?!倍肚f子》也強調“名者,實之賓也”。
其二,有別于魏晉時重視門第家族的社會風氣。名本為實之賓,命名初時只為方便稱呼,與實并無必然聯(lián)系,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儒家地位的提高,名字尤其是姓氏日受重視。冠以父姓帶有很強的父系社會和宗法制的痕跡,姓在名前是因重視宗族,姓氏與郡望相連,門第意味強烈,同族同輩子弟名中多有一字相同,長輩為子弟起名也多帶期許。過分重視姓名,人物本身的性格、志趣等特質易被掩蓋,人與人相處通過門第等外在標準來衡量,難以做到自然純任。因而《五柳先生傳》摒棄世俗名姓便合乎情理了。正如錢鐘書所言“豈作自傳而并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于世之賣聲名、夸門第者而破除之爾?!?/p>
其二,眾多隱士多不知名姓。隱士多隱居山中,絕少與人交往,行蹤難測,也多無意自報姓名,青史留名,因而姓名也難知,如《列仙傳》“酒客者,梁市上酒家人也。”且這些人多數不知來處、不知去處、神龍見首不見尾,如《列仙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黃帝“柩空無尸,唯劍舄在焉?!?/p>
四、《五柳先生傳》是否與《漢書·揚雄傳》存在必然聯(lián)系?
吳國富在《“五柳先生”及“無弦琴”的守窮守默——從揚雄看陶淵明的“憤宋”》中指出,《五柳先生傳》受《漢書·揚雄傳》影響極大,為仿照后者的一節(jié)寫成。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第十八“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確曾提及揚雄,但數量太少,孤證難立。吳國富所列證據主要在“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為人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家產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段辶壬鷤鳌放c此段相似之處為:少而好學,不求甚解,安于貧賤,不邀名爵,閑靜少言。然而這樣的文字與其說描述某個特定的人,不如說一類人,即并非僅 揚雄一人,如顏回便與這樣的描述也極為相似。五柳先生“閑靜少言”,揚雄卻是因口吃而不言,一為能言而不言,是為明智,一為不能言而不言,是避自短,二者存在本質差別。即使陶淵明創(chuàng)作《五柳先生傳》時確受《漢書·揚雄傳》的影響,也不至于“為陶淵明仿照《揚雄傳》的一節(jié)寫成”這樣的程度。
五、結語
《五柳先生傳》中對創(chuàng)作時間的判定應結合作品所呈現(xiàn)出的寫作風格和心態(tài),以及作者在特定年齡段的思想與個人經歷等;以五柳為人物之號體現(xiàn)出作者的個人思想,也與時代背景不無關系;不同作品在文本和思想上存在一定相似性實屬正常,然而對其互文性的判定仍需謹慎,在沒有或缺乏有力證據的情況下仍應采取較為保守的觀點。
參考文獻:
[1][戰(zhàn)國]莊子著,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釋》,商務印書館,2007年。
[2][唐]房玄齡等著:《晉書:簡明字體》,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3][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簡明字體》,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4][漢]劉向著,王叔岷校箋:《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5][晉]陶淵明著,王瑤編注:《陶淵明集》,作家出版社,1956年。
[6][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
[7]陳寅?。骸督鹈黟^叢稿初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8]劉世林:《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寫作年代辨析》,求是學刊,1984年,第5期。
[9]錢鐘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0]吳國富:《“五柳先生”及“無弦琴”的守窮守默──從揚雄看陶淵明的“憤宋”》,九江師專學報,2001年,第2期。
[11]劉敏:《陶淵明與道教之關系》,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11期。
[12]王成,房璨:《韓國李奎報<白云居士傳>與王績<五斗先生傳>之比較》,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