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
摘 要: 劉勰的《文心雕龍》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文藝理論論著,同時也是一部古典美學著作。而《文心雕.風骨》篇可以說是一篇典范之作,具有重要的價值。首先,《文心雕龍.風骨》篇中首次提出“風骨”說具有范疇價值;其次,《風骨》篇在《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中屬于創作論,劉勰認為創作出有風骨的作品是挽救當時文壇綺靡文風的良方;再次,《文心雕龍.風骨》篇還側重于教授我們風骨之法,要求我們創作出有風骨的作品,對于如何創作出孕育風骨的文學作品的各個環節給出了具體的規定,對于后世的文學創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文心雕龍》;風骨;創作意義;社會意義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9)04-143-03
中國南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一部系統結構嚴密、論述詳細的文學理論專著,章學誠說:“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專著”,而《風骨》篇可謂是其中舉足輕重的一篇。羅宗強說“風骨論是劉勰最激動人心又最撲朔迷離的理論命題,也是他的理論的最出色的成就之一?!盵1]本文試圖從《風骨》篇出發分析“風骨”論的范疇意義、現實意義、以及創作價值 。
一、“風骨”意義的闡釋
自20世紀初,黃侃對《文心雕龍》“風骨”的解釋之后,在學術界引起了一場關于“風骨”內涵的大討論。關于“風骨”的內涵的探討大家云集,各執一詞。并未形成統一的學術定論。關于“風骨”內涵的解釋,主要有以黃侃為首的“意辭說”,他認為“風既文意,骨既文辭”[2]和與以劉永濟為首的“情志事義說”,她認為“‘風者,運行流蕩之物,以喻文之情思也。情思者,發于作者之啊我心,形而為事義。就其所以運事義成篇者言之為風。‘骨者,樹立結構之物,以喻文之事義也。事義者。情思待發,托之以見者也。就其所以建立篇章而表情思者言之為‘骨”,其他的大多是將“風”和“骨”結合在一起而進行闡述,如將“風骨”闡釋為某種“風格”,羅根澤說:“‘風骨是文字以內的風格”。我們要準確的把握“風”、“骨”的確切內涵還得認識到“風”和“骨”是兩個具有審美性的概念,而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會有的一個概念。潘華認為“若對‘風、‘骨釋義時不能將其審美性及剛健有力的特征表現出來,則不能對‘風、‘骨內涵作確切的理解。” [3]《風骨》篇開篇說“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于骨”。[4]劉勰說在風雅頌三體和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中,風是第一位的,風是化感(教化)的本源,與作者的情志和氣質是一致的。所以當作者要抒發情感時,就要首先從風的教化開始,風是感動人心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符合情志和才氣的,作品如果內容空洞,缺乏才氣,就很難有感動人心的力量,這樣的文章就是沒有風的。風不是志氣,但同志氣有關,說“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抒情有了風才能感動人?!扒橹L,猶形之包氣”,文章有了風才有生氣,才能寫的生動感人。這同畫家作畫是一個道理,無論是畫人物、山水、草木、鳥獸蟲魚,都要畫的十分生動,這樣的作品才有靈氣才能傳神,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畫龍點睛的典故一樣,風就這最后的點睛之筆,缺少了風,就不可能畫出真龍。對于作品來說,寫的生動有趣,又生氣活力,寫人物寫的活靈活現,寫景物寫的真實逼真,如在眼前,有情味,能動人就有風。
從“沉吟鋪辭,莫先于骨”我們可以看出骨是對于構詞的要求,又說“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文辭要立起來必須要有骨的支撐。若“脊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徵也”文章命意貧乏,辭藻過多,繁雜而沒有條理,就沒有骨?!熬氂诠钦?,析詞必精”,“捶字堅而難移”,用詞極精煉才有骨。“結言端直,則文成骨咽?!盵5] “骨”是對作品文辭精煉的要求,在考慮怎樣用文辭表達時,就要考慮“骨”。
黃侃在《文心雕龍.札記》中說:“風骨”皆“假于物以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達思理,綱維權篇,譬之于物,則猶風骨也?!盵6]黃侃認為“風”是用來形容“文意”的,“骨”是用來形容“文辭”的。與之相似的觀點還有徐光禮,他認為“‘風是由充沛而清峻暢達的感情內容產生藝術感染力。‘骨是有堅實的依據和嚴密的邏輯用洗練的語言表達思想性的內容,以及由此產生剛健的氣勢和不容置疑的說服力?!盵7]
王運熙認為,“風是指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現的外部風貌,而不是思想本身,劉勰用‘清、‘明等來形容風”正說明了這一點。[8] 綜上可知,黃侃、徐光禮、王運熙他們都有共同的觀點,都認為“風”是屬于思想感情方面,“骨”屬于文辭表達方面。所以可以概括出“風”“骨”“情”“辭”之間的關系,既“風”是對“情”提出的美學要求,“骨”是對“辭”提出的美學要求,“風”和“骨”和起來就是對作品文章的整體提出的美學規范。筆者也認為“風”是屬于思想感情方面,“骨”屬于文辭表達的方面,而“風”和“骨”和在一起是對文學作品的整體所提出的美學要求。
二、“風骨”的現實意義
《風骨》篇是《文心雕龍》中至關重要的一篇文章。關于《風骨》篇的成因,大體的觀點都認為是為了挽救當時社會綺靡文風,“防文濫”,防止獲巧意而敗,結奇字而紕繆,從而,從而建立風清骨峻的風格,使作品“剛健既實,輝光乃新”。劉勰在當時提出的“風骨”說,有著很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以下試論之。
第一部分已經討論了“風骨”的含義,在南北朝之時,“風骨”之說風骨之說不僅僅表現在品評人物和文學批評方面,而且涉及到書畫領域之中,如:王羲之《書論》以筋骨比喻筆畫的內在力量,“凡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迸c劉勰同一時期謝赫在《古畫品錄》里也提出了這一概念,《古畫品錄》寫于梁中大通之后,那么他提出的“風骨”一詞應當在劉勰之后。謝赫認為:“‘風,就是畫得有氣韻,生動;而‘骨就是線條挺拔,筆力雄健??梢?,風骨不僅有對人物品評的含義,也是當時對作品的美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