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記者從廈門市人大常委會了解到,此前已經審議通過的《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于7月8日起正式施行。至此,在鼓浪嶼申遺成功兩周年之際,廈門對鼓浪嶼的綜合保護進入制度化保障時代。在文化遺產的保護上,《條例》明確,設在遺產區的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其他有關單位,除受各自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外,涉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事宜,應當服從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統一協調和管理。(7月9日中國青年網)
毋庸諱言,“世界遺產”極其珍貴,是應當世世代代流傳下去的大自然或祖先留下的杰作。世界遺產越多,保護的壓力會更大,責任更重。時下,國內一些地方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如果這股“申遺熱”僅僅是出于保護和延續人類文化瑰寶的目的,自然值得稱道,但總有不和諧音符讓人堵心。一些地方“申遺”工作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把目光盯在經濟利益上,急功近利,嘩眾取寵,申報前熱火朝天,申報后溫度下降;申報前搶“牌子”,申報后要“票子”,一旦申報成功,日思夜想的是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至于什么遺產保護,早就拋到了腦后。
這種只“申”不“?!?,借“申”生財的做法,自然給遺產申報和保護工作蒙上一層陰影。一味向“錢”看,把“遺產”當作牟利的工具,隨心所欲,肆意妄為,為了擴大景區的容量和收費景點胡亂開發改造,錢花了、景造了,卻把原有味道搞得面目全非,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非但可惡,而且可恥。近年,我國有多家世界遺產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予以黃牌警告。
值得慶幸的是,此類荒唐的做法已經引起越來越多人的警醒。經過20 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國已經總結出一些基本的經驗和教訓。一些遺產地和風景區的政府已經意識到遺產的價值和保護利用的重要性,并著手采取得力措施,如拆除商業性非遺產建筑物,盡量恢復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但從總體來看,國內世遺項目仍面臨著嚴重威脅,警鐘應該長鳴。應當說,“申遺”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文物保護工作的完結,而應該是承擔起更大責任的開始。在世界遺產保護上必須杜絕短視和盲目,使其得到更為有效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讓民族瑰寶,盡量完整地留給子孫后代。
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保護歷史和文化資源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因此,世遺保護要從研究國家遺產戰略規劃入手,從環境生態安全和可持續性發展來考慮,申報的項目,也要考慮到關聯度大、受益面廣等因素。因為自然文化遺產一旦遭受破壞就無法復原,更不可再生。
盡管目前中國的遺產地沒有一處列入瀕危名錄,但中國的“世遺”保護現狀仍不容樂觀。對此,一些專家學者提出建議:一方面,加快世界遺產保護的立法步伐,建立國家遺產保護的管理機構,成立保護遺產專家委員會;另一方面,按照《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有關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要求,正確處理遺產、旅游和地方經濟之間的關系,同時,國家應給予適當的財政支持。
應該說,申遺與旅游開發并不矛盾,既要從申遺的申報程序上,保證文化保護的純粹性;又要從旅游產業發展的模式上,打破“門票經濟”的怪圈,讓文化遺產成為旅游的一個環節而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