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植榮

近日,針對中國留美學生章瑩穎2017年6月在美國被謀殺案件,有人發文告誡年輕人要恪守“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稱“父母在,卻遠游,讓父母擔心焦慮,讓孝敬父母成為空談”。筆者認為,散布這種腐朽沒落的價值觀危害極大,它的本質就是教唆子女“啃老”。
“父母在,不遠游”出自孔子《論語·里仁》,原話后面還有一句“游必有方”。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父母還在的時候,就不要出遠門了;非出遠門的話,也必須先把父母安頓好。孔子是不是踐行了他留給后人的這句名言呢?
孔子出生時,母親不足20 歲,父親已有66 歲。孔子3 歲喪父,17 歲喪母。所以,孔子尚未成年父母雙亡,沒有“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約束了,不然,他天天守在父母身邊,還怎能周游列國呢?
我們接著看看日本最近發生的一個案子。2019年6月1日,日本東京一位76 歲的退休老父殺死了自己44歲的兒子。兒子一直守在父親身邊不肯外出工作,在家玩電腦游戲。曾在日本農業部任職的父親勸兒子外出工作,兒子卻對父親吼叫:“你既然把我生下來,就有撫養我的責任,直到我死前的最后一秒。”父親忍無可忍,拿起菜刀把兒子殺了。
讀到這個父殺子案時,是不是有人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父母有養育子女終身的義務嗎?這是討論“父母在,不遠游”是否成立的核心命題。如果父母有養育子女終身的義務,那“父母在,不遠游”沒問題,父母可以一直照顧子女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如果父母沒有養育子女終身的義務,父母把子女拴在身邊必然限制了子女追求更大幸福的權利,這對子女是不公的。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當然負有養育義務,并擔當子女的監護人。養育的范圍很廣,包括讓孩子有營養食品食用,確保他們健康成長;也包括讓孩子有四季得體的衣服穿,讓他們保暖又體面;還包括當孩子生病時及時送醫院治療,確保他們的生命尊嚴;也包括教給孩子識別真善美,培養他們優良的做人品德;還要向孩子傳授謀生技能,讓他們長大后自食其力;也要把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正規教育,擴寬他們的成長道路,等等,這都屬于父母養育子女應盡的義務。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社會分擔了父母對孩子的一些義務,如一些國家把孩子的教育、醫療等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等等。
但子女成年后,不管從生理上還是從心智上,他們成了有責任能力的人,能夠判斷是非曲直了,不需要監護了。也就是說,成年子女要做什么,完全由自己決定,父母的意思只是參考意見。成年子女是獨立的經濟人,自己靠勞動謀生,有了民事行為能力,父母對子女的養育義務也到此為止。
既然父母沒有養育子女終身的義務,只對子女未成年時期負有養育義務,那么,“父母在,不遠游”就無法成立,因為子女成年后就有了自己的行為自由和更高的追求,不能用不道德的價值觀綁架了他們的這種自由和追求。
現在,一些人把奴隸封建時期的價值觀當作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毒害了不少人。
在古代,沒有電話、手機、互聯網、汽車、火車、飛機,“父母在,不遠游”還可以理解,因為子女遠離父母,一封家書往往幾個月才能收到,親人之間的思念之情難以及時得到排解。再有,父母病了,遠游的子女由于通信不便、交通落后,也很難及時趕到家中照顧,甚至臨終時也看不上一眼。
現在不可與古代同日而語,通信高度發達,交通極其便利,子女走到地球的任何角落,只要有互聯網就可以視頻聊天,猶如就在父母身邊。父母有個三長兩短,也有各種交通工具可供選擇,很快趕回家中。因此,“父母在,不遠游”的價值觀早已過時,不能再把它拿出來扼殺年輕人“成龍成鳳”的夢想。
即便在古代,那些心懷大志、想做一番事業、遠離父母闖天下的大有人在。不說遠的,就拿我本家六世祖劉燾(1512-1598)來說,他1538年中進士后步入仕途(明朝嘉靖年間),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戎馬一生,南守海防清剿倭寇(戚繼光、俞大猷均是他的部將),北固長城抗擊土蠻,終年南征北戰,老家滄州雖離京城不遠,但也難得機會省親。劉燾父母病逝時,劉燾均在戰場拼殺,倉促回家奔喪,但兩次被奪情起復(為國家奪去孝親之情,不參加吉禮)。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好男兒志在四方”“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如果都在家里守著父母,那誰去抗擊入侵敵寇?
我過去在部隊,單身時每年一次探父母假,結婚后每4年一次探父母假。每次回家住幾天后,父母就對我說,回來看看就挺好,不悶得慌就行了,早點回單位工作吧。
我想,一個開明的父母都應該這樣,孩子大了,不要束縛他們,而是給他們自由闖蕩的空間。如果父母把子女拉扯在身邊,這就阻礙了他們的發展道路,耽誤了他們的大好前程。同時,有父母在身邊,子女總有依賴思想,凡事靠父母,缺乏鍛煉的機會,失去自立能力,無法應付復雜的社會關系,只能終生“啃老”。
我和人聊天時,常把家庭比作工廠,工廠的榮譽來自產品的質量,家庭的榮譽則來自子女的成就。一個人只有走向社會,在社會上做出有意義的工作,這個人才會被社會認可。如果死守“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大半輩子生活在父母身邊,就很難融入社會,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所以說,如果父母愛子女,就不該自私地讓子女一直守在身邊,而是鼓勵他們盡早遠走高飛。子女能自食其力,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光明磊落地做事,這不但是對父母的最大孝,也是最能讓父母安心的事情,因為父母無需再為子女的未來生存擔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