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周 舟

黃秀芬(左一)指導業主對花椒修枝整形。
早上8 點過,黃秀芬從新城三轉盤步行至永川區糧油作物技術推廣站。10 點,她和同事驅車來到來蘇鎮唐家坪村蹇修花椒種植場,指導業主和工人進行花椒剪枝整形。中午12 點過,回到糧油站吃完午飯后,沒有休息的她又和兩名同事趕到大安街道荷花村,為花椒種植戶徐正江講解花椒生產與病蟲害防治技術。
這就是永川區糧油作物技術推廣站土肥室主任、高級農藝師、永川區土壤肥料學科首席技術專家黃秀芬今天的行程。
對黃秀芬來說,像這樣從事農技、土肥推廣的日子,已有28個年頭。
28年來,黃秀芬懷著對農學專業的熱愛,走遍23 個鎮街,為永川農業發展,為全區農業綠色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民科學種田素質的提高不懈努力。今年,她被評為“永川區第四屆優秀科技工作者”。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1992年6月畢業于西昌農業高等專科學院農學專業的黃秀芬說:“土壤是農業生產的根本。過去農民施肥靠經驗憑感覺,由于土壤肥力不夠,莊稼就長不好。”為提高作物產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2006年,永川成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小組。由于她學的是農學專業,便成為了技術小組的一員。
“植物的生長其實跟人一樣。”黃秀芬說。測土配方的目的就是給植物提供養分。土壤缺什么元素就補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
種地真的要靠技術,用了配方肥料,水稻產量一年比一年高。談及自己于2012年在朱沱鎮馬道子村第一次實施水稻測土配方施肥取得的成效,種糧大戶周元貴記憶猶新:按照傳統施肥,水稻常規每667 m2產量400 kg左右,最高每667 m2產量450 kg左右。測土配方施肥后,常規每667 m2產量550 kg,最高可達700 kg。
為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黃秀芬經常到田間地頭給群眾示范,使每一位群眾真正掌握因土、因作物施肥技術,同時發動種植大戶、種植能手參與技術推廣。
授之以魚,還得授之以漁。黃秀芬認為,群眾文化程度不高,要讓他們掌握科學種田、施肥的技術,現場指導只是一方面,課堂上傳授也很重要。
每年備耕春播之際,便是黃秀芬忙碌的時期。備耕春播結束后,黃秀芬還會接到很多電話向她請教。而她,任何時候接到電話都樂意講解。
俗話說,進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節要搶先。在來蘇鎮唐家坪村一個小山坡上,蹇修花椒種植場業主段振維和村民正在搶摘花椒。
“黃姐,歡迎你又來給我們指導工作。”看到黃秀芬和同事的到來,段振維笑迎上去。
段振維說,黃姐是她的貴人恩人。2017年4月,她接手的花椒樹由于前業主管理不當,12 000多株花椒樹相繼開黃花(開黃花號稱“花椒癌癥”)。在不知所措時,她慕名找到黃秀芬。黃秀芬通過測土配方找到土壤缺乏的元素。用上黃秀芬配制的肥料后,段振維栽植的21 hm2花椒樹長勢旺、果粒大,花椒產量呈逐年遞增趨勢,預計今年達50 000 kg以上。
區糧油技術推廣站相關負責人介紹,不論周末還是節假日,哪里有需要黃秀芬就去哪里。黃秀芬除經常性的給村民進行生產技術培訓外,還常年出現在區農廣校的精準扶貧、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田間課堂、農村青年培訓班上,講授《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測土配方施肥原理與技術》等專業課程,每年培訓農戶、大戶和基層農技人員5 000人次以上。同時,充分利用每年“科技宣傳月”和“科技三下鄉”宣傳科技,推動農村科技進步,促進糧食生產水平提高。
28 年來,黃秀芬用辛勤的付出詮釋著她對農技、土肥推廣的熱愛,用群眾增收、農業增效展示普通農技員的不平凡。她先后承擔、主持完成《永川區大小春糧食作物平衡施肥增產技術》等重大農業項目100余項次;主持創建了《永川區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和《測土配方施肥專家咨詢系統》。2006年,在五間鎮新建村主持建設的超級稻測土配方施肥超高產示范片稻谷平均每667 m2產量高達768.5 kg,為永川區水稻綠色高產高質高效創建闖出新路。2007年,她榮獲重慶市農委“測土配方施肥先進個人”。撰稿完成《永川區耕地地力評價報告》《永川區耕地質量等級評價報告》等專著4部;在《西南大學學報》《南方農業》等核心刊物上發表《秸稈還田對水稻產量和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等論文10 余篇;獲部市區科技進步獎、豐收獎10 余項。2016—2017 年,她被評為“全市土肥水工作先進個人”,2017年被評為“全市農業系統先進個人”。
最美的風景在田間。為了泥土的芬芳,為讓土地變沃土,黃秀芬說,她將繼續堅守在農業技術推廣最前線,收獲奉獻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