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黃大榮

盛夏7 月,烈日炎炎。蔚藍的天空下,成群的牛羊正悠閑地吃著青草。蜿蜒的鄉村公路上一輛農用車在奔馳,車輛在靠近牛羊群不遠處便停了下來,從駕駛室走下一位青年男子,他就是這群牛羊的主人——重慶市酉陽縣板溪鎮山羊村的養殖專業戶陳德川。
陳德川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2007年初中畢業沒能考上高中,他明白自己不是讀書的料,于是選擇了外出打工謀生。他先后去了福建、廣東等地打工,由于學歷不高,又無一技之長,只能做普通工人。每天早起晚歸,賺下的錢除了生活的開支外所剩無幾。
陳德川想,世上的路千萬條,難道除了打工就沒有其他的路可走嗎?要擺脫目前的困境,必須自強自立,另辟蹊徑。
每年春節回家過年,家鄉的變化讓陳德川感慨很深,一天天走上致富的鄉親越來越多。有關村子里某人不用外出打工了,靠發展種養殖業也同樣能賺錢,此類消息不時傳入陳德川的耳朵,刺激著他的神經。
村里的好朋友也向他介紹,近幾年惠民政策好,一些敢干肯學的人為此走上了致富之路。生性愛折騰的陳德川再也坐不住了,2011年他選擇了回鄉發展。
回家做什么賺錢?發展種植、養殖業真能致富嗎?祖祖輩輩辛辛苦苦鋤挖手摳幾十年來也沒有挖出“金元寶”,也沒有找到致富路。就以發展養殖業而言,投資成本相對較高,風險也大,投資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這些現實問題擺在陳德川面前,他苦苦思考了很長時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陳德川心里想,家鄉草場面積廣,山清水秀,牧業資源豐富,何不科學發展養殖業。他從這里找到了發展之路,也看到了希望。
說干就干,陳德川從銀行取出打工幾年的積蓄,再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錢,買了15頭黃牛和20只山羊,建了兩間牛羊圈。就這樣,2012 年陳德川踏上了養殖創業路。
創業之初,他對養牛羊的技術一竅不通,他就上網或進書店查詢科學養牛羊方面的知識,有時還向板溪鎮畜牧站的工作人員請教。經過4年的摸索發展,到2015 年時,他已發展山羊160 多只、黃牛45頭,成了山羊村的養殖大戶。
為了把畜牧業做大做強,鼓勵牧民發展養殖,2015 年,當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凡是養殖黃牛30頭、山羊50只以上的養殖戶均可享受每頭小牛800元的補助和2.7萬元的微企獎金。
陳德川自然成為政府鼓勵發展養殖業的專業戶,在資金上得到了支助。
嘗到了甜頭的陳德川干勁更足了,他加大了投資力度,擴大了養殖規模,發展山羊200只、黃牛60多頭。
經過日積月累,陳德川掌握了一套科學的養牛方法。小牛犢期間,一律實行放養,待小牛犢長到100 kg左右后,便開始實行圈養,每天保持牛的飼料供給,這樣養出的牛肉質優味好。
“酉州山羊是本地的一個優質品牌,雖然體形沒有其他羊種大,但肉質比其他山羊的肉質要好,市場價格也比其他山羊肉的價格要貴,深受消費者喜愛,產品供不應求。”陳德川說。
為了保持產品產銷不斷鏈,自2017年到2019年以來,除了正常銷售之外,常年山羊保持在100 頭左右,黃牛保持在50頭左右。
近日,剛滿29 歲的陳德川自信滿滿地告訴筆者:“受市場環境影響,今年的牛羊肉普遍價格上漲,從目前來看,又將是一個豐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