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
【摘 要】[目的]觀察針刺董氏奇穴配合TDP治療落枕的臨床療效。[方法]對23例落枕患者進行針刺董氏奇穴配合TDP治療。[結果]治療23例,治愈17例,好轉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65%。[結論]針刺董氏奇穴配合TDP治療落枕效果明顯。
【關鍵詞】落枕;董氏奇穴
中圖分類號: R246.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1-021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1.101
Dong Shi Qi Acupoint Mainly Treats 23 Cases of Stiff Neck
WANG Ji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school hospital,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dong shiqi point combined with TDP in the treatment of stiff neck.Methods:23 patients with stiff neck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t dong shi qi point and TDP. [Results]23 cases were treated,17 cases were cured,5 cases were improved,1 case was ineffective,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65%.[conclusion]Acupuncture at dong shi qi point combined with TDP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stiff neck.
【Key words】Stiff neck;Dong shi qi cave
落枕,亦稱失枕。是臨床多見的頸部軟組織損傷疾病之一。大多因為睡眠時姿勢不當,醒后突然出現頸部酸痛不適、活動受限,俯仰轉動不靈,嚴重者疼痛延及側肩、背及上肢,筆者在臨床中應用針刺董氏奇穴配合TDP治療落枕,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共23例,均為我科門診經診斷為落枕并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年齡18~50歲,男14例,女9例,病程1~3天。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患者急性發病,無外傷史,患者頸部一側出現酸脹疼痛,活動明顯受限,活動時疼痛加劇,嚴重者向一側胸前、上肢及背部放射。患者均排除頸椎病等其他疾病。
2 治療方法
針灸治療。取穴:董氏奇穴重子穴、重仙穴、靈骨穴、大白穴。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取健側重子穴、重仙穴,患側取靈骨穴、大白穴。用較輕的手法快速針刺進針,留針30分鐘,留針過程中囑患者活動頸部,TDP治療對準患部,溫度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每天治療1次,共治療1~3次。3天后統計療效。
3 療效觀察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進行評定。
治愈,頸項部疼痛、壓痛消失,頭頸肩部活動自如,功能恢復正常。
好轉,頸項部疼痛、壓痛有所好轉,頭頸肩部功能改善。
無效,治療前后癥狀或體征無改善。
治療結果,治療23例,治愈17例,好轉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65%。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20歲。頸部疼痛1天。因一夜空調后晨起感頸部疼痛不適,頭部旋轉困難,活動時疼痛牽涉到肩部。查體:頭部偏向左側,急性痛苦面容,左側肌張力緊張,肌肉僵硬,可觸及條索狀硬結,左側斜方肌處壓痛明顯。診斷:落枕。治療取穴:右側重子穴、重仙穴,左側靈骨穴、大白穴。操作:患者取坐位,雙手置于桌上,右側手心向上,在手掌第1、2掌骨之間,約虎口下1寸處取重子穴;重子穴斜下1寸取重仙穴;左側立掌,虎口向上,靈骨穴在第1、2掌骨相交之處,大白穴在第二掌骨頭凹陷處,接近三間穴。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快速針刺進針,靈骨穴、大白穴貼著指骨進針,用較輕的手法進行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分鐘,在留針期間TDP對準患部,溫度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并囑患者活動頸部。先緩慢輕柔地做頭部旋轉、前屈、后伸、左傾、右傾運動,活動期間注意詢問患者感覺,如果疼痛減輕,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運動范圍,運動幅度以患者感覺合適為度。治療完成取針后患者頸部疼痛明顯減輕,頭頸部活動幅度明顯好轉,次日復診時稱回家后疼痛消失,頭頸肩部活動自如。
5 體會
落枕是門診的一種常見病,在中醫屬于“筋傷”范疇,多由于睡眠時姿勢不當,或感受風寒,造成頸部氣血運行不暢、筋脈拘急。常急性發病,青壯年居多,來時多痛苦面容。本病雖屬于自限性疾病,即使不經處理,一般5~10天也可以自愈,但治愈后容易復發,長久反復發作的病人具有潛在頸椎病的可能,對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造一定的困擾。現在臨床治療落枕的方法很多,傳統針灸方法一般采用局部針刺治療,這種方法不利于局部活動,即時療效并未完全令人滿意。我在臨床發現,采用董氏奇穴治療,效果更加明顯。董氏奇穴是有別于十四正經的獨特的針灸體系,具有特效的奇穴、特殊的針法。邱雅昌在《董氏奇穴實用手冊》中認為董氏奇穴不采用各種復雜的補瀉手法,僅采用“深刺”,“皮下刺”與“留針”各種手法,配合“動氣針法”與“倒馬針法”即可達到治療的效果。治療落枕時選用重子穴、重仙穴、靈骨穴、大白穴就是應用了兩組倒馬針法,即采用兩針并列針刺以加強療效。重子穴和重仙穴位于手掌第1、2掌骨之間,是手太陰肺經的經筋循行所過之處,二穴合用可以調節上焦的病變,緩解肩背痛。賴金雄醫師說他用重子穴,重仙穴合用治肩胛骨痛,闊背肌疼及頸痛特效。靈骨、大白是董氏奇穴中最重要的穴組,應用范圍極廣,縱橫三焦,氣通五臟,為董氏奇穴中第一大靈效穴組[2]。二組倒馬針法,相互協同,增加針感,使氣血流通、經絡通暢,以達通則不痛的效果。董氏奇穴很少見患處進針,董公針法非常強調動氣針法,留針期間要求病患時時活動患處,以求氣至則效的觀念。古人強調治神,當患者活動時,個人神志專注于患處,所謂“動引其氣”,治療作用則向患處集中,效果益佳[3]。兩種針法的應用,加強了療效,病人常常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對頸部疼痛的緩解和活動幅度的恢復效果顯著。現在關于董氏奇穴理論方面的文獻目前比較少,但它取穴簡單、療效確切,以在四肢取穴為主,安全性也很好,是值得一試的好方法,值得進一步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5.
[2]邱雅昌.董氏奇穴實用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3-37.
[3]陳耀龍,陳榮鐘,莊禮興.動氣針法在針灸治痛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8):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