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 要】鑒于聚龍村具有的歷史、科學、藝術、文物等價值,對政企合作開發模式下聚龍村的保護性開發進行探析,通過實地參觀、搜集資料等方式,試圖對政企合作開發模式下傳統村落的發展進行思考,為其他各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性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政企合作;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聚龍村
中圖分類號: K878;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1-024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1.114
0 引言
聚龍村“是廣州市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民居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1]2002年7月成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啟了聚龍村的保護之旅,2013年?8月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將聚龍村的保護推上國家高度。
荔灣區是廣州老三區(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之一,位于珠江三角洲,“是廣州市中心城區和廣佛都市圈的核心區。”[2]2006年前,聚龍村19棟青磚老屋中有13棟為空置,在繁榮現代且寸土寸金的廣州,如何對聚龍村現有進行保護,又如何對空置資源進行活化,是當時政府部門面臨的難題。
1 政企合作模式
鑒于聚龍村傳統村落的歷史、社會、經濟等價值,在保護的前提下,同時達到促使本地及周邊房地產升值的經濟效益,荔灣區政府不斷探索新的利用和管理方式,使用功能的多樣性形成良性循環發展機制。但保護與開發利用,需投人巨額資金,靠政府的投資想一步到位是困難的,因此,自2006年起,荔灣區政府與民間企業(廣東晉明集團)合作采用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的方式對聚龍村進行保護性開發,并對由政府著手對聚龍村核心區房屋(1號-21號房屋)立面綜合改造工程,民間企業則對整個聚龍村的管理、后期招商等負責。
2 聚龍村歷史背景及村落現狀
2.1 歷史背景
任何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離不開當時那個時代特征的驅動,聚龍村的布局及建筑特點充分體現當時的特色。光緒初年,廣東臺山縣鄺氏看中了廣州的商貿前景,并與族人決定于番禺縣崇文鄉管轄的大沖口臨江地帶(即聚龍村現址)購地200畝,建村定居便于經商,于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建村,光緒十五年全面竣工,鄺氏采用現代招標方式,定價認購,再以抽簽方式對新建的20座民居進行分配,而這種做法亦被稱為“原始房地產開發模式”的典范。
2.2 空間布局
聚龍村村前預留空地約7000m2,建筑原有20棟,現存19棟,按井字形平面分布規整,南北向7列,東西向3行,根據房屋排布,村中東西向主巷道2條,南北向次巷道7條,各巷道縱橫垂直交錯,整齊有秩。這種用地緊湊的坐北向南的布局,東西向形成對流,通風良好,與嶺南炎熱、潮濕的氣候條件相適應,這種布局是當時居民多年來總結的經驗,是時代的產物,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和較高的歷史價值。
但與其他傳統村落相比,聚龍村缺乏傳統村落普遍存在的農耕文化符號,比如魚塘、祠堂、曬谷坪等,看上去并不像典型的傳統村落,但根據它的形成背景,也不難理解它特征。
2.3 單體建筑風格
現存的19棟民居從外部構造來看,均是青磚圍墻的兩層大屋,各單體建筑均采取中軸對稱形式,每座民居院落占地約200m2,其中所有建筑中保存較為完好四16、17、18、19號4棟。
帶有獨立庭院的前排,與前排相連的中排,比前兩排稍高的后排,中排房屋是典型的粵中三間兩廊式的“三上三下”樓房,后排為帶陽臺的三開間二層局部仿西式建筑,均采用中軸對稱設計。現存的19棟民居從外觀上看均是青磚墻,均采用麻石基腳、木結構、趟櫳門、板門、趟櫳和腳門、窗楣的灰雕、富貴吉祥圖案等都是聚龍村建筑的常見元素,但據文史資料記載,其實院內及室內構造棟棟迥異。
2.4 保護和活化意義
聚龍村具有的歷史、藝術、文物等價值,為傳統村落的保護提供了真實的藍本。主要從以下兩點分析,首先聚龍村村落屬于典型的嶺南民居建筑風格,蘊含著嶺南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建造手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其次她的建筑則揉合了政治、宗教、種族、藝術等多種文化元素,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級觀念、價值追求,也強調了與自然努力融合的思想,是歷史發展的產物。
3 聚龍村保護性開發措施
3.1 總體目標
鑒于當今的時代背景,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勢頭,聚龍村的進一步發展將主要從文化引領、推進發展鄉村旅游、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著手,通過規劃引領、政策扶持,與廣東晉明集團有限公司、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通過引入創意產業、工作坊等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聚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環境保護和活化不是只獨自的發展,而是輻射周邊、帶動片區的發展,打造連片的歷史文化名村將是聚龍村的新征程。
3.2 總體規劃
聚龍村前期主要以保護和活化現有民居為重點,主要以建筑為重點,但凱文·林奇認為建筑不能孤立的被群眾所認識,建筑會與周邊的環境和發生在他身邊的人、事、物聯系起來,構成特定場所、特定時間的記憶和故事,從而在人們心底留下印象,構成“城市意象”。因此,自2017年以來,鑒于區位的綜合優勢和聚龍村活化利用的進一步需要,當地政府和企業將眼光放向聚龍村周邊,與聚龍村隔涌相望的花城玻璃廠,擬打造“聚龍文旅小鎮”首期;與聚龍村和花城玻璃廠隔芳村大道的創意園片區,結合聚龍村周邊零碎資源進行“聚龍文旅小鎮”的遠期規劃,對現有閑置資源進行升級改造。
3.3 功能分區
聚龍村主要以“傳統文化、非遺藝術、特色民宿” 三大方向的機構、企業、品牌為導向,對以下4間民居進行保護性利用:
5號民居(鄺伍臣舊居),為“源汀”可居住博物館,室外庭院為清代風格院落,室內為傳統古家具配合現代酒店設計風格,以打造中華傳統文化融合現代西方美學理念的驚艷場景,號稱為“廣東地區最高端的民宿(設計酒店)”。因為“源汀”又屬博物院性質,因此固定時間會向游客參觀免費開放。
10號民居,為嶺南婚慶館,是一間中式婚慶館,主要是陳列傳統婚慶相關文字介紹和物件,通過大量婚慶用品來復原舊式的結婚禮儀,供現代青年人學習,是一個弘揚廣府傳統婚慶禮俗的觀賞和體驗空間。
12號民居,為“源汀”博物館商店,與可居住博物館功能類似的生活空間,有源汀的餐廳以及哈維與小波的藝術商店,又承擔著修復傳統古家具藝術品及中西文化融合的藝術空間的功能。
3號民居,為非遺生活美學體驗館“當下”,該體驗觀主要集結華南逾400位非遺傳承人心血結晶,融入創新文化產業經營理念,并持續舉辦多種非遺產品的體驗活動,開設非遺大師班、企業定制非遺產品、非遺親子教學、文化賞析和傳統音樂交流等各項體驗。
2017年前,政企主要是點狀保護性利用聚龍村,而當前主要是以聚龍村為啟動區,結合花城玻璃廠,以點帶面,推動片區文創產業升級,打造“聚龍文旅小鎮”。
4 結語
為進一步做好聚龍村及周邊地區的保護和利用,2019年5月經荔灣區政府同意,由沖口街道辦事處統一對聚龍村前廣場進行管理,從而更便于規劃和建設聚龍村旅游文化產業特色村。
聚龍村的保護和活化是一個傳統村落的保護項目,也是一個商業開發項目,經過十多載的沉淀,民企與政府在共同探索傳統文化、保護文化建筑與現代經營結合之路上,初具成果。同時,荔灣區也有了“北有陳家祠[3]、南有聚龍村”這一民間贊譽,是對現今聚龍村的高度肯定。
【參考文獻】
[1]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1.4.
[2]梁靄雯.廣州聚龍村建筑文化初探[J].客家文博,2015(02).
[3]歐志圖.嶺南建筑與民俗[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4]隋啟明.廣府歷史文化村落典型建筑保護方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