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于飛
今年以來,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我國各行業的應用,已經催生了一系列新產業,一些新職業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我國經濟表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一些對新技術快速發展帶來新問題的擔憂,比如個人隱私保護,技術安全保障等。筆者認為,當前還是應該重點關注技術帶來的社會進步,積極擁抱技術變革帶來的新未來。
新技術的發展會產生新工作,催生新職業,而且薪水還會比傳統行業的職位要高。比如人社部今年擬發布的15個新興職業中,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已成為現在年輕人非常認可的職業。
除了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也都具有非常不錯的前景。當然,與傳統職業相比,這些新興職業對于從業人員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素質有更高的要求。
相關高校已經有了相關專業,專門培養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如清華大學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學的“人工智能創新碩士”。
盡管如此,我國相關復合型技術人才缺口較大。一些新產品研發過程涉及醫學、機械制造、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學科知識,產業對具有多領域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
當前,國內相關學科設置尚不健全,雖然一些學校已開設相關專業,但復合型人才培養數量遠不能滿足巨大的人才缺口需求,人才培育任務緊迫,還需要高校和有關企業合作,加大培養力度。
當然,新技術的發展會帶來一些新問題,我國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這些問題,并在積極加以引導和規范。
以人工智能為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日前就在北京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強調和諧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隱私、安全可控、共擔責任、開放協作、敏捷治理等八條原則。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領域,我國在核心技術、產業鏈布局等方面還面臨諸多挑戰。不過,這些問題都只是發展中的問題,我們應該有信心,積極擁抱技術變革,新技術終將會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