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近日,備受社會尤其是文學界關注的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提名作品公布,葛亮的《北鳶》、孫惠芬的《尋找張展》、梁曉聲的《人世間》、劉亮程的《捎話》、李洱的《應物兄》、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葉舟的《敦煌本紀》等10部作品名列其中。
基于此次獲得提名作品及作家情況,從作家地域分布來看,東中西部作家均有作品入列,可見茅盾文學獎作為當代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其全國性視野和觀照點不言自明,特別是西部作家作品此次尤為搶眼,新疆作家劉亮程《捎話》和甘肅作家葉舟《敦煌本紀》的入列,盡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西部文學發展態勢積極、名家名作越發璀璨奪目。當然,這兩部作品之所以引人注目,或許跟作者著眼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文學呈現密不可分。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每位小說家都有屬于個人寫作的“根據地”,而這一“根據地”正如批評家謝有順所認為的,既可能是地理學意義上的,也可能是精神學意義上的,小說家唯有扎根于自己的“根據地”,才能讓自身所擁有的經驗和材料有足以發揮或成長的空間與可能。對當代國人來說,敦煌早已不再只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現實存在,更是一種精神和文化意義上的特定符號和獨特空間,甘肅作家葉舟以小說筆法為敦煌立傳的鴻篇巨制《敦煌本紀》(上下卷)就足以體現這一點,其講述的便是20世紀上半葉發生在甘肅敦煌大地上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換言之,地域文化對作家創作的影響是與生俱來的。
當然,若從作家代際這一層面出發,此次10部提名作品當中,老中青作家作品兼而有之。一方面,有老一輩作家作品位列其中,如軍旅作家徐懷中、知青作家梁曉聲,一位“20后”、一位“40后”,他們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可稱得上是當代文壇的“常青樹”;另一方面,又有近年來活躍于文壇的徐則臣、葛亮等青年作家的作品上榜,有力地呈現出新時代青年創作群體的蓬勃朝氣和青春力量。相比上一屆茅盾文學獎10部提名作品中僅有1部出自“70后”作家,這一屆的“雙響炮”不僅體現出茅盾文學獎重視和關注當下青年創作群體的文學成長、時代情懷以及他們未來創作的走向,更說明了青年作家經過多年的歷練業已在文壇嶄露頭角,且表現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