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望舒 吳林靜
多年來,張望舒一直深入勞動者中間勞作,把自己置身于每一片土地,感悟陽光里那跳躍著的凝聚著愛崗敬業的音符。她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學以致用更加學
她一直都在路上
博士畢業以后,張望舒在寧波市林業技術推廣部門工作,負責全市水果業務。在林業技術推廣部門的工作經歷,使她從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快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林業科技工作者,從“微觀分子”的研究者轉變成為具有“宏觀產業”發展觀念的科技工作者。看著蓬勃發展的水果產業由“數量型”發展模式,逐漸轉變為“質量型”發展模式,再到現在數量與質量并重的“綠色精品化”發展模式,張望舒深切地感受到何為學有所長,學有所用。也正是這一段經歷,讓張望舒認識到了科學研究與生產的脫節,技術成果轉移也存在著“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于是,抱著去解決這“最后一公里”的想法,2014年張望舒回到了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從事技術轉移工作,致力于將先進的農林技術成果推向產業化,提升產業發展水平。2016年國家發布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高校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法規,鼓勵在校師生創新創業。在與浙大專家導師們進行充分的溝通研究后,張望舒得到了一個結論:在林業生產上比較成熟的組織培養技術是可以在育種育苗領域取得轉化推廣價值的,并且也能夠推動技術的發展。于是,她決定開始新的嘗試。
張望舒從育苗領域著手,利用組織培養快繁技術手段,繁育藍莓、金線蓮等價值較高的珍稀名貴果木和中藥材種苗,進行技術成果轉化。在經歷一遍遍配比調試,不同濃度一次次的對比篩選后,鐵皮石斛、藍莓等組培苗終于在實驗室中順利出苗。事實上,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當實驗室出品轉變為產業化的過程中,意想不到的天災人禍總是不期而至。煉苗期間附近農戶家鵝的“摧殘踐踏”、田鼠的啃食;在進行水蜜桃新品種引種及主干形栽培方式試驗的時候,“菲特”臺風的肆虐……當看到滿目瘡痍的試驗田的時候,張望舒差一點就打起了“退堂鼓”。缺少政策資助和管理經驗的張望舒,迷失在了經費短缺、人員流失等一系列問題中。當每天跟當地村民、基建的小工還有莫名其妙的推銷員等胡攪蠻纏的時候;當漫天的發票來要錢,但是賣苗的尾款又收不回來的時候;當新來的大學生員工賣苗收到假幣,配的培養基一鍋一鍋浪費掉的時候,無力感和委屈感充斥著她的內心,但她堅持了下來。正是有著堅持不懈的決心與寧波市科技局、林業局、江北區以及浙江大學等領導專家的肯定與支持,張望舒與團隊成員齊心協力終于敲開了成功的大門。
在林業系統前輩專家的指導和關心下,張望舒重拾心情,調整心態,積極向周邊的鄉土專家學習基地建設和管理經驗,請臺灣企業管理專家來做診斷,與英國、美國的同行專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依靠浙江大學的技術資源平臺,將技術成果逐漸向產業化方向進行調整創新,企業也從前幾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純研發型企業,逐步摸索成為收支基本平衡的科技型小微企業。
艱苦奮斗追卓越
田間耕種顯真功
據張望舒回憶,一次田間談心給了她啟發:“當時農民朋友和我們開玩笑,說忙了大半輩子沒有被田里的復雜情況催白頭,倒是讓我們提供的各種配方攪暈了腦子。我想到前幾天他向外國教授介紹廚藝時的自豪勁頭,突然有了一個想法:何不把原先復雜的組培配方通過濃縮母液配比進行簡單化,讓操作員能像廚房烹飪調配醬油酒醋一樣進行調配。”
有了這個“混搭”思路,她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張望舒慢慢地將原先實驗室中看似無用的技術成果與現實的生產實踐相結合,連原先昂貴的進口試劑也逐漸用普通材料替代,并添加香蕉、番茄和椰子汁等確保天然營養成分的供應。在保持原有品種種類的同時,逐漸開發建立金線蓮、風蘭、花葉鐵皮石斛等品種種類的快繁技術體系。在傳統的育種育苗技術方面,張望舒和同事們從花木栽培中得到啟示,對水蜜桃、楊梅進行容器育苗技術,提高幼苗成活率,方便移栽,同時提前1—2年進入投產;水蜜桃采用直立型主干,樹形整齊一致,果園品相優美,適宜密植和機械化操作,現在正在商討建設示范果園。同時,她們還開展相關的品質分析檢測服務和農林產業園區設計規劃等。
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成功以后,終于迎來了技術成果轉化的春天,張望舒團隊初步解決了藍莓、金線蓮種苗繁育的產業化技術難點,同時團隊承擔多項科研項目,申請發明專利8項(已獲得發明4項)和植物新品種權1個,主持獲得國家梁希林業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浙江省科技興林獎一等獎。
“在田間活動慣了,常待在辦公室反而覺得孤獨。”張望舒說,從事這一行能獲得的幸福指數很高,在呼吸新鮮空氣的同時能放下所有的煩惱。但有時候選育的品種口感不好心里也會有失落感,總想著默默的再努力幾年肯定會做得更好。好在時間和成果終不負努力,張望舒終于在這個領域做出了自己想要的成果。看著自己培育的果實、品種能夠被別人夸贊的時候她覺得特別自豪,為能從事這個工作感到幸福和滿足。
張望舒自從選擇了這個專業,高跟鞋就與她的生活徹底絕了緣。也許上午還在試驗田里滿身泥水的干活,下午脫下工作服就開始接待外國專家。就好像在兩個不同頻道里迅速切換,忙碌而充實。好在有家人的全面支持,讓她可以輕裝上陣,沒有一點心理負擔。
的確,越與林農朋友打交道,就越能感悟到這一行的酸甜苦辣;越與土地打交道,就越能體會出大地母親對于勤奮的饋贈。這幾年的辛苦終于結出了累累碩果,現在張望舒團隊技術人員有6人,其中,中高職稱的有4人;有高效液相色譜儀、冷凍高速離心機、質構儀等分析檢測儀器設備,價值300多萬元;組培工廠面積近300多平方米,試驗基地近20畝,其中有設施大棚面積2500多平方米,年出苗能力為20萬—30萬瓶。技術輻射寧波、溫州、臺州以及云南、貴州、四川和河南等地,為各地帶來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