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勇根 曾岳明

蓮都區現有省級以上重點公益林102.8萬畝,占林業用地的58.3%,分布在全區15個鄉鎮(街道)和2個國有林場,其中國家級公益林11.6萬畝,占公益林的11.3%。近年來,蓮都區不斷加強公益林保護、建設與管理,公益林結構不斷優化,林分蓄積得到增加,經濟價值和生態效益顯著提高,實現了“林分質量提升、保護管理規范、經營利用合理”的良好局面。據測算,蓮都區公益林生態效益達52億元,林地平均每公頃生態效益7.57萬元。
常態化保護保障公益林生態安全
主抓“兩防一打”保護森林生態安全,促進森林資源增長、森林植被覆蓋度增加,提升森林生態功能。近年來,公益林植被覆蓋度明顯增加,蓮都區城區周邊植被覆蓋度高達81.73%,年均增長率達1.54%,公益林年均固碳釋氧總價值達10.6億元。
筑牢防火墻。公益林面積大、范圍廣、涉及群眾多,生產性用火和非生產性用火極為普遍,火源管理難度大。該區從提升森林消防綜合能力入手,每年財政遞增式投入資金,建設強而優的森林消防隊伍。現全區備有森林消防高壓水泵40臺、水帶12000米、森林消防車2輛、水灌車2輛、遠程機動森林滅火系統2套;建成森林消防大隊1個、森林消防中隊16個共539人,其中指揮部直屬中隊8支297人;每年組織森林消防知識輪訓不少于2次,預案綜合演練至少1次,并不定時組織開展全區性森林火災撲救實戰演練。森林消防應對和處置森林火情、實施遠程機動救援能力強,先后榮獲國家、省森林防火工作先進單位,為森林筑起防火墻。自森林消防隊成立以來,累計處置森林火情500余次,撲救森林火災38次,挽回生態損失1000萬余元。
建好防控網。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控網絡建設,建立監測網絡,按照生態功能區分解落實監測對象及監測任務,各林業站確定一名專業人員擔任兼職測報員,保證監測質量,確保病蟲害早發現。制定中長期防治方案《麗水市蓮都區松材線蟲病防治方案》(2017—2021年),全面落實防控責任,切實抓好松材線蟲病除治工作。積極探索以鳥治蟲、以蟲治蟲、以病毒治蟲、以菌治蟲等防治新途徑、新措施。針對水源涵養地及景區周邊等敏感區域,通過釋放花絨寄甲、腫腿蜂,設置松褐天牛誘捕器等方式進行生物防治;對重點保護的松樹采取注射免疫保護劑進行保護;每年對羽化期天牛進行1—2次無公害生物防治,確保林區生態安全。近三年來,累計釋放花絨寄甲3萬只,注射松樹免疫保護劑10萬支,生物防治松林15萬畝。
支起安全盾。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浙江省公益林和森林公園條例》《麗水市蓮都區濕地保護規劃》《麗水市蓮都區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麗水市蓮都區林木采伐十三五規劃》,全面加強生態資源保護。在上游水源地區域,嚴禁開山采石、陡坡耕作、開荒種地等可能造成森林生態破壞的行為。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重點打擊盜伐濫伐林木、非法采挖野生植物、非法收購野生動物、破壞林地等違法行為,推進“依法治林”,維護公益林區穩定。近三年,共查處涉林案件234起,其中刑事案件33起,林業行政案件201起。
精準化建設提升公益林生態效益
森林群落的生物量是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優劣和功能高低最直觀的表現,是森林生態系統環境質量的綜合體現。通過補植撫育、調整樹種結構、封閉管護等措施,改善公益林生態系統結構。目前,公益林年生物量737.34萬噸,平均單位生物量7.17噸/畝,是非公益林單位生物量(5.77噸/畝)的1.24倍。
科學撫育,提升林分質量。對林分結構不合理的區域,有步驟地進行更新撫育,確保林分質量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種群可持續發展。近年來,蓮都區累計實施森林撫育60多萬畝,建成公益林優質林分88.26萬畝,占公益林總面積的85.8%,優質林分平均以2.5萬畝/年的面積遞增,比2012年的73萬畝增加了15.26萬畝。
改造補植,優化森林結構。以“適地適樹”為原則,逐步培育針葉林為針闊混交林、闊葉林,對高鐵、高速公路、國省道沿線、重要景區景點、城鎮居住區等周邊森林實施“造、補、改、育”等措施,營造“結構優、健康好、功能強、效益高”的公益林。近三年,開展綠化造林1.6萬畝,新植珍貴樹種100余萬株,實施平原綠化5000多畝,開展通道沿線山體林相改造2萬多畝,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面積比例從68.71∶16.65∶14.64調整為61.39∶21.35∶17.26。優質林分中的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面積達26.27萬畝,占優質林分的30.9%,森林結構進一步優化,公益林調節氣候、蓄水保土等生態功能顯著提高,固定土壤累計242.41萬噸,固土保肥累計效益3.61億元。
建區立園,嚴守生態紅線。科學劃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保護區位于峰源鄉,總面積5053.87公頃,核心區面積2287.66公頃。建成九龍國家濕地公園,編制《浙江麗水九龍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08—2015年),規劃建設面積2.5萬畝。建設白云山森林公園為國家森林公園,建設面積3.95萬畝。確保全區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截至目前,蓮都區林木綠化率78.1%,蓄積量496.9萬立方米,年均凈增率4.01%。公益林植被碳儲量總量為368.67萬噸,平均碳密度3.59噸/畝。公益林年游憩價值5.61億元,平均545元/畝,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
規范化管理確保公益林建設效益
林業局與林業站、林場設立管理機構,成立公益林管理中心1個、公益林管理站11個,組建村級護林組織321個,形成由上而下、層層監管的規范化管理體系。
調整完善數據庫。根據二類資源調查成果,對全區省級以上公益林進行數據庫重建,采用小班修邊和剔除的方式,進行省級以上公益林調整工作。2018年共剔除省級以上公益林1.18萬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907畝,省級公益林1.09萬畝。根據全區省級以上公益林面積保持總體平衡的要求,被剔除的公益林面積全部由各鄉鎮、蓮都林場界定補入。
陽光公開管理信息。在林業網開辟“陽光公益林”專欄,及時、準確發布公益林建設管理信息。分別在公益林分布的鄉鎮(街道)、林場、行政村設置公益林公示牌,上墻牌共計288塊,其中鄉鎮(街道)16塊、行政村272塊。將公益林面積分布、資金分配實行網上公示和實地公示相結合,每年在政府網站和鄉鎮、村公示欄進行公示,做到家喻戶曉,接受群眾監督。
及時規范發放資金。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實行“專款專戶”,由財政部門統一撥付,實行專款專戶專賬統一管理。損失性補償資金劃撥“封閉運行”,補助對象單獨開設公益林賬戶,由財政部門根據林業部門提供的資金發放清冊,通過銀行將錢直接“打卡”發到林農手上,減少中間環節,確保資金不截流、不移用。截至目前,已累計發放損失性補償資金2.57億元,惠及農戶3.51萬戶,村集體177個,支付公益林護林員工資及勞動保障資金3000萬元,保障了公益林建設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