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劉文龍,申紅彬
(1.東營市水務局,山東 東營 257091;2.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5)
近年來,隨著GIS技術的發展,地表糙度測量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有測量研究指出,地表填洼量與坑洼深度和坑洼面積密切相關,變化呈二次拋物線規律,并且填洼量隨著地表坡度的增加而減小。Linsley等認為土壤填洼量增量隨著降雨的進行按照指數形式衰減。在Linsley公式中,降雨量本質上反映了地表積水深度對地表填洼損失的影響。而在實際過程中,由于坡面徑流作用,地表積水量并不等于降雨量。目前,人們在不透水地表填洼損失計算中對坡面徑流運動的影響考慮較少。本文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礎上,考慮不透水地表降雨徑流對填洼損失的影響,基于水量平衡原理深入研究不透水地表降雨徑流系數的變化規律。
根據等流時線理論,假設降雨歷時t等于坡面匯流時間τ,矩形坡面出流過程線可簡化為以Qm為高,以2τ為底寬的等腰三角形,如圖1所示。0~2τ時段內,坡面出流過程線方程式為:

式中:Q為坡面出口流量;t為時間;Qm為洪峰流量;τ為坡面匯流時間。
按照等腰三角形面積求法,坡面出流總量W=Qmτ,應與坡面上的降雨總量Iτ相等,可得:

圖1 矩形坡面推理公式法出流示意圖

式中:Qm同前;I為降雨強度;F為坡面面積。
根據水量守恒原理,0~τ時段內,坡面徑流作用下地表積水深可采用式(3)計算:

式中:H為坡面蓄水深;其余符號同前。
式(3)中,坡面蓄水深的最大值為Iτ/2。如果降雨歷時t大于坡面匯流時間τ,則τ~t時段內的坡面積水深保持為Iτ/2,相應變化情況如圖2示。
坡面匯流時間τ的計算式為:

式中:L為坡面長度;V為坡面水流平均流速。

圖2 矩形坡面積水深變化過程
對于不透水地表,雨水下滲損失近似為零,暫不考慮植被地表的截留,場次降雨在扣除匯水區蒸發、填洼損失后,地面開始積水,形成地表徑流。考慮到蒸發損失量相對較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其水量平衡基本關系式可簡化為:

式中:R為徑流量;P為降雨量;Δ為填洼損失量,Δ一般按照Linsley公式計算:

式中:Δmax為最大填洼損失量;k為變化速率,k=1/Δmax。
對于均勻雨強,對式(6)求導,則可得到不透水地表降雨填洼速率的表達式:

式中:ε為填洼速率;其余符號同前。
由式(7)可知,不透水地表填洼速率在初始時刻與雨強相等,而后逐漸減小,則在初始時刻后就會產流。而實際上,不透水地表上的降雨只有在滿足一定初損后才會有徑流出現。大量研究表明,不透水地表降雨初損值一般為最大填洼損失量的1/3左右。以產流時刻為初始時間,則地表填洼量的最大值為2Δmax/3,而變化速率依然為k=1/Δmax。另外,在式(7)中,降雨量 P 本質上反映了地表積水深度對填洼損失的影響。而在實際降雨徑流過程中,由于坡面徑流作用,地表積水量并不等于降雨量。因此,在式(6)的基礎上,可將地表填洼量公式改寫為:

式中:tp為產流時間,tp=Δmax/3/I,其余符號同前。
圖 3、4 分別為式(6)、(8)對應的降雨量或地表積水量、填洼量的變化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出,考慮坡面徑流作用后,不透水地表降雨填洼損失量有所減小。
根據降雨徑流系數的定義,不透水地表的場次降雨徑流系數可以表示為

圖3 公式(6)、(8)降雨量、地表積水量變化示意圖

圖4 公式(6)、(8)地表填洼量變化示意圖

式中:Ψ為場次降雨徑流系數;Δt為降雨歷時;其余符號同前。
文獻對多種不同類型的不透水地表進行了室內模擬降雨徑流試驗,并給出了較為詳盡的徑流系數統計數據。各下墊面均為1m×10m,坡度為0.5%。其中,SBS是目前屋頂廣泛采用的一種防水材料。表1為SBS下墊面不同雨強條件下的產流時間,分別計算初損并取其算術平均值,約為 0.47mm。圖 5為 0.23mm/min、0.46mm/min、1.0mm/min三組雨強試驗條件下的SBS下墊面漲水曲線。表2為模擬統計計算得到的漲水曲線特征參數。其中,初損值采用表1中的統計平均值,產流時間通過初損值除以雨強得到,流量最大值根據式(2)計算得到。根據表2,在圖5中繪出不同雨強條件下的概化線性漲水過程線,可以看出,概化直線與實際漲水曲線的變化趨勢基本符合。

表1 SBS下墊面降雨初損統計表

表2 SBS下墊面不同雨強條件下漲水曲線特征參數

圖5 SBS下墊面不同雨強條件下漲水曲線
根據式(9),分別模擬不同降雨歷時、雨強條件下(以0.27mm/min為例)SBS下墊面場次降雨徑流系數的變化規律,如圖6所示。其中,考慮到試驗雨強與表1中的雨強大小比較接近,坡面匯流時間近似采用表1中的數據。為便于比較,在圖6中同時給出了考慮初損情況下采用Linsley公式計算得到的場次降雨徑流系數變化情況。圖7為不同雨強條件下場次降雨徑流系數計算值與實測值的對比情況。
從圖6~7可以看出:采用本文公式計算得到不同雨強條件下SBS下墊面場次雨量徑流系數值與試驗實測值的變化趨勢基本吻合,兩者數值大小基本位于45°線附近,而采用Linsley公式的計算結果在降雨歷時較短時則相對偏小。

圖6 場次雨量徑流系數模擬結果(I=0.27mm/min)

圖7 場次雨量徑流系數模擬值與實測值對比情況
1)在不透水地表降雨徑流過程中,由于坡面徑流作用,地表蓄水量并不等于降雨量,造成地表實際填洼損失量較Linsley公式有所減小。
2)基于水量平衡原理,考慮坡面徑流作用,推導建立了不透水地表降雨徑流系數的計算表達式。
3)通過與他人試驗結果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計算值與實測值變化趨勢基本吻合,兩者數值基本位于45°線附近,計算精度較Linsley公式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