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9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科技巨頭在重塑醫療保健方面大顯身手在北京市中心一座新辦公樓的二樓,一群戴著耳機的人并排坐著,快速敲擊著鍵盤。如果不是椅背上搭著的白大褂和懸在頭頂上方的印有“內科”“兒科”“婦科”等字樣的標牌,他們很容易會被誤認為是電話客服人員。
47歲的神經內科醫生劉賽男(音)正坐在該龐大辦公室的一個角落。今年3月,在北京某頂尖醫院工作16年后,她加入了一家互聯網醫療平臺。如今,她通過該平臺App在線為患者提供治療服務,最多能同時接診10名患者,后者也能發送顯示癥狀或檢查結果的圖片。
中國科技行業已經改變了消費者購物、打車和叫外賣的方式。現在,平安好醫生、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都嘗試在醫療保健領域做同樣的事情。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到2026年中國的在線醫療規模有望達到1980億元,幾乎相當于2016年(110億元)的20倍。
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北京同仁醫院以眼科和耳鼻喉科聞名。最近一個工作日,該院門診樓擠滿了排隊預約專家號的患者。(記者)在附近的售貨亭打聽得知,在該院掛一個專家號需等一個月。“中國頂級醫院總是人滿為患,而基層醫院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上海合伙人吳曉穎(音)表示,“政府正在制定政策,引導患者接受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互聯網企業也能通過遠程醫療幫助貫徹該政策。”
盡管如此,醫生在無法接觸患者的網絡空間的作為依然相對有限。按照規定,互聯網診療活動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只允許(為在實體醫院接受過明確診斷的患者)提供后續咨詢和復診。▲(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