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莉莉
結合課題《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策略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方向,我在音樂教學實踐中著重從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出發: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成為有價值、有成效的活動?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如何讓音樂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奏效?一系列課堂中深思的問題迎刃而解……遵循學情、教學策略、教學模式的新狀況,我努力從課堂實踐中求真知。
我們音樂課堂中的合作學習,目的就是在學習活動中,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自己和他人都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近兩個月的教學實踐證明,簡單隨意的分組必然影響合作學習的質量。我個人建議:可以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來分組,讓每組的學生在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個性發展等方面得到合理的搭配,以此來保證組內成員間的差異性、互補性和組間競爭的公平性。
雖然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地讓學生圍坐在一起,進行簡單的討論,就出現合作的效應。根據我們音樂課堂的特殊性,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合作學習的,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該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吃透教材,對于是否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正確的判定。同時,還要兼顧對合作內容,自主學習,環境氛圍,交流反饋,評價機制等各個方面進行系統的設計。尤其是在小組合作學習討論時,要把握教材的重難點,設計有針對性的合作學習內容,從而避免討論成為優等生的個人表演。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形成良好的關系。學生的合作活動是否有效,離不開引導員老師的參與和評價。在我的音樂課堂中發現,我設計的小組合作學習環節中,自己卻在“袖手旁觀”,這樣的合作毫無意義。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創設問題的情境,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以高漲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從而保證全體小組成員“動”起來,“活”起來。
真正地將“小組合作學習”用到實處,不再是課堂中強加上去的形同虛設的教學環節。現將我的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實踐亮點做如下分析:
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我注重把教師充當“導演”的身份,而不像傳統教學所強調的那樣,教師一味地按照自己所設計的備課方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只能在講臺下看老師盡情地“表演”,卻沒有機會參與,只能充當配角。現在的初四音樂課堂,我以學生的主體認知為出發點,巧妙運用學生之間的互動,把“導”和“演”分離,把大部分課堂留給學生,讓他們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學生根據自己的專長進行小組活動,喜歡設計方案的可以點明主題,擅長課件制作的可以動手完成,喜歡材料搜集的可以整合資料,最終,小組的合作展示將是評價小組合作默契的重要標準。
經過兩周的小組合作學習,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我深有體會,后來再嘗試放手學生自由編組,結果又出現了有些組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高,有些組則一般,好的學生自然湊到一個小組,調皮的學生沒有組愿意接納。結合實踐,我感覺采取這樣的辦法:根據學生的素質、性別等,再分合作小組,最后根據每節課的小組活動展示做適當的微調,效果應該會更好。
此環節的設定,我主要是從學生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是評價教學任務完成與否的重要因素,恰當地運用各種評價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分別擔任不同角色,體驗全體參與的原則,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身的優勢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表現方式,這樣,不僅每個學生都參與了課堂學習,而且,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客觀能動性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找到更加有創意的表現節奏的形式。
總之,在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不僅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理念,還培養了新型的師生關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促使音樂教學更具備“三化”課堂的規范,營造出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