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晉
【摘要】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歷史遺留的寶貴財富,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價值與獨特的文化底蘊。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國確立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政策方向。但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并不單單是指對其中的建筑進行保護,最為重要的還是保護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底蘊。因此,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利用應著力保持歷史原真性,避免過度開發,注重文化傳承。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價值 文化底蘊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完整交給后人。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當前,我國大部分城市已經開始自覺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但不可否認,仍有個別城市急功近利、盲目發展,不顧歷史文化街區的客觀狀況,對其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還有些城市雖有保護的意識,卻缺乏專業的保護措施,不能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科學有效的保護與利用。對此,我們必須予以重視,采取相應措施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只有保持其歷史原真性,才能使其更具價值。因此,我們在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與利用時,應依照歷史原真性原則,完整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中遺留與存在的全部歷史信息。雖然歷史文化街區蘊含的歷史信息具有多樣性與復雜性,且存在與當今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等問題,但其卻影響著人們對歷史文化價值的直觀認知。所以,只有將歷史信息完整地保存下來,才能真實地還原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包括歷史建筑、街巷空間、特色手藝、民俗風情等。
保持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原真性,首先要保護好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結構。要在保持和維護好歷史文化街區獨特地域特征和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對其空間環境進行合理有序的利用。其次要保護好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環境。在自然環境方面,要努力維持原真格局。在人文環境方面,在對被破壞的地方進行修復時,應盡量還原其原本風貌,包括周邊具有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筑。最后要使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相適應。要盡量控制歷史文化街區周邊的現代建筑的風格以及高度,使歷史文化街區完美地融入現代化城市之中。比如,我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明確規定,“在歷史文化街區以及其他歷史建筑集中成片地區,禁止在對其歷史風貌產生影響的范圍內建設高層建筑和大洋怪的建筑。新建建筑應與歷史建筑及其歷史環境相協調,保護好歷史建筑周邊地區的歷史肌理、歷史風貌,嚴格按照保護規劃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要實現經濟發展,就必須要進行城市化建設。因而,歷史文化街區與當代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就成為我們必須要解決的難題。當前,我國個別城市急功近利,不加規劃地肆意開發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改變了其原有的風貌與特色,也割裂了其悠久的歷史文化鏈條,導致歷史文化街區迅速沒落、衰亡,甚至是消失。由此可知,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必須要避免過度開發。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需要長期的工作和持續的努力,而事物的發展總是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因此,在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進行持續性的更新,即在保持其原真原貌的同時,小規模地對其進行活化利用,使其迸發出更大的活力,完美地展現自身的價值,從而滿足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
一般而言,我們在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活化利用時,可以根據其發展現狀,對現存的建筑進行分類、分級的保護整治。一部分為重點保護類建筑。對于保存良好的建筑,可以繼續維持現狀,并保持其現有的功能。對于保存較差、已經遭到破壞的建筑,可以依照原真原貌進行相應的修繕和維護,其中包括建筑的用料、工藝等,最大限度地使其恢復到原有模樣。一部分為自然環境類建筑,比如園林建筑、道路建筑、湖河建筑等。應對其進行適當的填補以及加固,使其能夠完美地融入現代化城市建設之中,并發揮自身的價值。還有一部分為整治類建筑。可以將歷史文化街區中可以正常使用的、變更使用用途的建筑,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進行適當的更新及利用。這不僅有利于妥善安置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原住居民,還能夠充分展示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
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傳承,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的藝術瑰寶,而歷史文化街區無疑是最具有文化底蘊的瑰寶之一。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成片的聚集地,其中生活著大量的居民。原住居民作為文化底蘊的承載者與傳承者,隨著現代社會與現代文化的發展而發展,逐漸成為歷史文化街區的靈魂所在。因此,在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和利用時,要重點關注原住居民的生產生活,注重文化傳承。如果歷史文化街區的原住居民全部外遷,那么也會喪失文化底蘊,變成一個歷史遺留的空殼,失去發展的活力與動力。因此,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要著力突出文化底蘊,注重文化傳承,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歷史文化街區的興衰與文化傳承息息相關。失去了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街區,只是千篇一律的建筑群,沒有絲毫的靈性。因此,注重文化傳承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關鍵所在。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應延續其文化內涵,發揚本土特色,激發街區活力。在保證歷史文化街區自身文化底蘊的同時,可以適當加入一些新元素,這不僅能夠更好地展現歷史文化街區的獨特魅力,同時也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強原住居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首先,可以還原歷史文化街區的民俗場景。利用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空間,定期舉辦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原住居民的生活,也能為大眾提供一個了解當地文化的機會。其次,可以在不改變歷史文化街區原真性的基礎上,適當改造街區內部建筑。比如,可以在歷史文化街區內建設具有特色的文化創意園區。通過向游客銷售當地特色產品,提升原住居民的收入,形成特色旅游品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最后,可以根據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底蘊與特點,建設文化交流空間。要傳承發揚歷史文化,建設文化交流空間勢在必行。文化交流空間既可以向大眾展示當地文化,也能夠提供相關的培訓,使人們有渠道、有機會認識、了解以及學習當地的文化,進而使歷史文化街區的底蘊越積越厚。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我們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作為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承載著我國的歷史記憶以及傳統文化,同時也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與演變。我們在對其進行保護與利用的過程中,應著力保持歷史原真性,避免過度開發,注重文化傳承。
(作者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劉紀英、呂青:《文化治理視域下民間藝術文化保護研究》,《西安工業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
②李梅田:《文化遺產保護要有國際視野》,《人民論壇》,2019年第2期。
③《住房城鄉建設部要求各地切實加強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2017年9月22日。
④《堅定“文化自信”,須讀懂習近平這6篇重要講話》,新華網,2019年6月19日。
⑤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求是》,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