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齊克的“幸福機器”實驗是在1974年出版的《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這本書里提出來的。這個想法看上去很科幻,是關于快樂的問題。但其實它還關乎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就是自由——人在何種意義上是自由的以及自由和幸福的關系問題。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電子游戲、網絡和虛擬現實這些技術還未被人們所熟知。諾齊克可能不會想到,如今我們很多人都已經體驗過這種“幸福機器”了——玩各式各樣的電子游戲。我自己也是和電子游戲一同成長起來的,不得不承認,游戲帶給我很多快樂。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游戲這件事,“幸福機器”實驗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們對游戲有一個關鍵的預設,那就是虛擬和現實是截然二分的。但是仔細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你會發現游戲里的主人公是“我”的延伸:我在現實中做不到的事情,在游戲里可以做到;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在游戲中可以獲得。這是種“投射”,或者“補償”。反之,虛擬也影響了現實,我在游戲中“做到”和“獲得”之后,在現實中可能就無所作為了。因為它消耗了我的時間和精力。
“幸福機器”提出了一種可能:當一個人在現實中很悲慘的時候,他可以躲到一個很快樂的場景中去,但這并不會對現實有所改變,他甚至可能會越來越慘。
最開始的一些手機游戲,例如《連連看》等,是用來打發垃圾時間和碎片時間的,比如你在等人或者坐地鐵的時候玩。后來,游戲的開發者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們發展出了越來越讓人依賴的產品。這樣你玩游戲就不只是在用垃圾時間,而是把整段的時間切割成了碎片,或者把優質的時間變成了垃圾時間。每一段讓你快樂的時間疊加在一起,可能會毀掉你的人生。快樂和幸福并不是一回事。
有一個制作游戲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在開發游戲時,會邀請心理學者參與,游戲中的每一個關卡、每一次成就都被精心設計好,讓人能獲得 “獎賞”。這樣玩家就會希望繼續玩下去,獲得“獎賞”,好像被訓練成了一條巴甫洛夫的狗。你以為獲得了“心流”,其實是開發者設計好的——他們希望你沉溺其中。你以為自己在游戲中隨心所欲,其實自主權并不在你手里。而當你永遠連在這臺機器上,甚至不知道接下來會置身怎樣的場景中時,你是會快樂,還是會悲傷?
諾齊克的這個思想實驗并不是勸人回避快樂、拒絕幸福。他想提醒大家,如果失去了自由,就不可能獲得幸福,而沉溺于短暫而連續的快樂之中,很可能就已經被一種溫柔的方式剝奪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