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其魁 文/圖
沙縣虬江街道長紅村,四面環山,綠草如茵,百花爭艷,美不勝收。豆士溪穿村而過,清清溪水川流不息,仿佛在演奏著一曲曲動聽的歡樂歌曲。走進村子,一幢幢豪華舒適的“農家別墅”拔地而起,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家門口,新建的戶外健身廣場、涼亭、農家書屋、衛生醫療所、文化展廳等十分引人注目,吸引游客駐足觀看。一棵棵青翠的綠化樹猶如一柄柄打開的陽傘,站在樹蔭下乘涼多愜意,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人畫面。
長紅村位于省道304 線沿線,距縣城6 公里,毗鄰三明北站、沙縣機場,轄4 個自然村,4 個村民小組,共有236 戶,880 人,黨員43 名,村兩委干部7 人。2017 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7963元。
一九九九年三月四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蒞臨長紅村調研,對新農村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全面推進小康建設。一是要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落實土地延長承包期工作;二是要抓好農業產業化建設,緊緊圍繞水果、小吃等主導產業抓產業化建設;三是要提升新村建設的檔次,強調規劃的高起點,以建設二十一世紀新農村為目標,開放思路,保護生態環境,在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下功夫,拉近城鄉差距。”
長紅村認真貫徹習近平同志到村調研的指示精神,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目標任務,立足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主動融入三明生態新城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富裕長紅,美麗長紅,幸福長紅”。該村建設富美鄉村的具體做法是:
圍繞建設富美鄉村的工作思路,該村扎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充分發揮支部領導核心和黨員的示范帶頭作用。嚴格落實“三會一課”、“黨務村務公開”等黨支部十項基本制度,強化黨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深入開展一月一主題、“黨員活動日”等活動,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發揮黨員在富美鄉村建設中引領作用。如2017 年,大坑、下坑兩個自然村水泥路需要硬化,村里缺乏資金。黨員帶頭捐資,起示范帶頭作用。村民紛紛參與捐資,共捐資20 多萬元,完成了長1.1 公里、寬3.5 米的自然村公路水泥硬化工作,改善了自然村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該村針對近年來年輕人外出開小吃店、務工人員多,留下的多數是老人和小孩的特點,建新村采取統規統建的辦法,邀請三明市建筑設計院進行“科學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配套,設施齊全”。在規劃過程中,以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以促進“產業發展,生態宜居,村風文明”為重點,努力打造“富裕長紅,美麗長紅,幸福長紅”的美麗鄉村。村里負責新村建設的“三通一平”,“三通”即:路通、水通(安裝好下水道)、電通;“一平”即:平整好宅基地,并負責安裝好閉路電視,電腦寬帶等配套設施。新村建設規劃103 戶,第一期建好48 戶,每戶占地100 平方,建筑面積340 平方,共三層樓,還建有地下室。新建的住宅房有客廳、廚房、餐廳、臥室、車庫、雜物間等,實現“三分兩無”(雨污分流,人畜分離,垃圾分類,路無浮土,墻無殘壁)。據統計:該村農民統規自建的住宅有152 戶,出外購新房的20多戶,由村統規統建的48 戶。如今,該村230戶,已有220 戶擁有新房,住新房率達95.65%,打造了宜居、宜業的舒適環境。
該村為做好環境整治,健全衛生整治長效機制,已修建公廁一座,村口、各路口添置垃圾桶30 多個,垃圾車1 部,村里聘請衛生保潔員2 名,每月每人補貼500 元。并實行農戶門前衛生“三包”制,垃圾定時定點清運,做到農村垃圾每天由村收集,運到縣填埋場及時處理。
為加強鄉村生態建設、綠色發展,該村引導村民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質低效林地、坡耕地、拋荒地)種植各種花草樹木。農戶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家庭陽臺種植各種花草、花卉,家家戶戶綠化美化香化,營造生態宜居、環境優美、舒適安樂“農家別墅”的農家樂園。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不斷提高了農業現代化水平,擴大了農民增收的渠道。該村著重發展“三大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一是毛竹產業。現有毛竹林面積11000畝,對毛竹實行科學管理,抓好深翻施肥,提高毛竹產量和品質。重視抓好毛竹的病蟲害防治,由村里統一購藥,統一派技術人員進行連片防治,每年投入毛竹防治病蟲害資金4 萬多元,收到了良好效果。每年毛竹產筍及砍竹出售收入達220 萬元。二是水果產業。該村根據當地的地理、土壤、氣候條件,發展蘆柑生產,種植面積人均一畝果。村里舉辦為期一年果樹管理技術培訓班,請果樹專家授課,讓果農掌握了實用技術,對果樹進行科學管理,促進產量高、品質好。2004 年11 月獲得福建省無公害蘆柑生產基地和無公害蘆柑產品認證,注冊了“富山老農”品牌商標。有了品牌,果品十分暢銷。目前,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該村蘆柑面積400 多畝,年產量130 萬斤,果農每年可增加收入130 萬元。三是小吃產業。該村鼓勵村民“闖”字當頭,走出家門,闖天下。通過黨員小吃大戶示范帶動,引導村民發展小吃業。據統計,該村外出做小吃的有150 戶,人數300 多人,年創收1200 多萬元。同時,發揮自身區位和資源優勢,建立河長制,結合豆士溪安全生態水系項目建設,積極發展種養、采摘、娛樂、餐飲于一體休閑旅游業,形成農業、小吃業、旅游業三項產業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在建設“富美”鄉村中,該村還重視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村里建有老年人活動中心,戶外健身器材,建有農家書屋,添置科技書籍3000 多冊,為村民開展樂觀、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重視文化教育,為全村進城讀書的中、小學生,實行專車接送上學。這一項村里每年需投入資金4 萬多元。村里購買4 臺音響,讓四個自然村的老人跳健身廣場舞。每年重陽節,發動黨員、村民集資,給60 歲以上老人發放慰問品;每年春節,由村里給60 歲以上老人發慰問金,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
目前,全村村民崇尚科學文明,講科學,用科學,靠科技致富;講文明、講禮貌,尊老愛幼蔚然成風;社會治安穩定,人心安定,村民安居樂業。凝集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振興鄉村的正能量,為實現農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國夢”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