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貴 賴傳輝
鐵山鎮是原中央蘇區縣政和革命老區鄉鎮之一,距縣城僅8 公里,全鎮14 個建制村1 個社區。歷史悠久、二元地貌、山多林豐、閩浙交界,是這里曾不為人識的優勢,老區舊貌改觀不顯。改革開放后,漸漸變劣為優,尤其是2014 年以來,聚焦生態發展,一村一品,精準發力,脫貧甩帽,一躍成為政和縣“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宜居副城,在先后榮獲省級綠色鄉鎮、生態鄉鎮、文明鄉鎮等榮譽后,去年國家級生態鄉鎮也通過驗收。2018 年全鎮財稅收入達1535 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1065 元,連續多年在創業競賽、績效考評、百日攻堅等綜合性考評中均位居全縣前列,綻放出城郊老區鄉鎮新時代的美麗豐姿。
鐵山鎮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項目聚力補齊短板,扎實推進基礎建設。五年來,累計總投資4 億元,實施鎮村建設項目280個,為加快打造休閑集鎮、水美鄉鎮、花果小鎮和白茶古鎮的宜居城郊奠定基礎。
基礎設施先行。連續實施“交通建設年”“水利建設年”計劃,三年累計實施公路建設項目25 個,總投資1.06 億元,基本實現集鎮至各行政村“雙車道”目標,寬敞的新公路直通村口;同時,公路養護連續五年位居全縣前茅,其中“四好農村路”建設經驗在全市視頻會上作典型發言,經驗還被省交通運輸廳期刊發表。累計投資2 億元,完成閩江流域上游建溪四期鐵山防洪工程、全國中小河流域治理項目、小農水項目等重點水利工程。
環境優美宜居。努力打好植被保護和水污染、土壤、大氣等主要領域防治攻堅戰,持續抓好生態村、生態鄉鎮創建工作,改善宜居環境。“河長”當得好,全面落實機制、護河、改善、收效等責任,扎實建設“水美鄉村”,一改以往家里現代化、河里臟亂差的舊貌,榮獲南平市“河長制”工作優秀鄉鎮。梅龍溪水利項目將景觀功效有機融入其中,形成水工程安全、水生態優美、水環境改善的良好格局,成為有效踐行生態理念的“水美鄉村”典型,被定為省級水利風景區。以農村衛生環境整治為突破口,全面推行村級衛生專人保潔,成為在全縣最早實行“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的鄉鎮。目前,全鎮所有建制村均被評為省級生態村,高林村為全縣第一個國家級生態村。
美麗鄉村涌現。農村面貌以美麗鄉村為主線,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全面規劃,分步實施,典型引路,全面推動。五年來,先后完成致公橋、永寧公園、農貿市場、公交停車站、殿下林公園等項目,提高集鎮引領輻射能力。農村則吹響鄉村環境衛生集結號,因地制宜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先后有江上、向前等8 個美麗鄉村競逐登場,美麗鄉村超過半數,比例之高居全縣之首。向前等3 個美麗鄉村成為省級旅游特色村,大嶺、鳳林、羅家地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牛背山社區獲評全省示范小區。新建東澗農耕文化廣場、向前農民休閑文化廣場和江上、向前、李屯洋等三座木拱廊橋,令人贊嘆的東澗花海和東澗農耕文化廣場的伴隨,使東澗村成為市五星級美麗鄉村。經過“美麗”打磨的鄉村,他們門前屋后道路硬化,進水排水雨污分離,建新有新顏值,修舊有舊韻味,以凈化、硬化、綠化、亮化來妝扮,大大提高美的顏值,讓這里老區發生著靚麗的變化。
立足城郊和資源優勢,率先在全省推行“一村一品”舉措,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全鎮農村土地流轉7000 余畝,14 個村已有11 個村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產業特色的“一村一品”專業村,成功打造出四大千畝產業帶,即沿528 國道千畝花卉產業帶,高林、羅家地千畝高山蔬菜產業帶,鐵山、鳳林、大嶺千畝苗木產業帶,大紅、江上、向前千畝水果產業帶。現已建成500 畝以上示范片2個,200-500 畝示范片5 個,200 畝以下示范片4 個;培育各類農業合作社75 家,農家樂30 家,民宿15 家,帶動了2200 余戶農戶共同經營致富。
傳統特色。綠色,是鐵山的傳統底色,他們著力鞏固青山綠水。遠離縣城23 公里的老區基點村高林村,過去困于行路如蜀道,位居霧繚繞的“云天”,望林海茫茫而興嘆。改革開放40 年特別近十幾年,他們倍加愛林護林善用林,曾贏得“毛竹之鄉”“生態村”“長壽村”等幾十項美譽。長期與竹為伍,與筍為友,毛竹管理走在閩北前列,最早成為電視村、電話村、液化氣村、小康村、明星村、文明村等。近年提升農業生態理念,最大限度提高綠色含金量,與游為鄰,與企為伴,發展觀光農林業,打造“高林竹海游”和“高山蔬菜”品牌,興辦竹制初加工廠,變山區劣勢為生態優勢,真正實現生態美、村貌新、百姓富。2017 年農民人均收入達12200 元,居全縣前列,“張天小區”建設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性小區,現正闊步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頭。
花果特色。離城很近的城郊老區村東澗村,建成早已聞名遐邇的集生產、觀光于一體的花卉基地。先后投資6000 萬元,流轉土地1000畝,發展大棚花卉760畝,建成“福建省最長的紫藤長廊”。上對接省農科院、農林大學,下對接農戶農田,橫對接云南錦苑花卉,縱對接臺灣多芬園藝,實施“科農聯動、產業扶貧”行動計劃,種植文蘭心、玫瑰、非洲菊、郁金香等數十種花卉,熱銷滬、粵、杭、榕、廈等大中城市;新建紫薇大道、花卉文創體驗區、水生植物觀賞區項目,每年使95 戶土地流轉戶共收益8.9 萬元;入基地務工8 戶,戶均勞務收入1.4 萬元。美得醉人的花卉基地,每年吸引游客近10 萬人次前來旅游觀光。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全村增加收入20 萬元。創辦于2015 年的江上村臨江四季農場,投資1350 萬元,通過流轉土地750 畝,種植藍莓、櫻桃、火龍果、百香果等12 種名貴新特水果700 畝,試行“貧困戶承包管理+農場企業兜底”為主模式,政府搭橋,對接省農科院、農林大等高校,成立全省首個鄉鎮“博士專家工作點”。通過省市下派、共建和邀請等方式,先后爭取科技特派員10名,引進果樹、花卉、蔬菜專家23名,舉辦6場200 人次技術培訓斑,實地技術指導50 多人次,成功搭建2 個市級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有效攻破技術難關。2018 年始已進入盛產期,一年四季果實累累,各類果品總產達130 萬斤,僅百香果年產就達60 萬斤,并研發出百香果系列產品,百香果種植基地。2016年被評為“省級巾幗創業基地”,2018 年百香果被評為“福建省地方志美食”。銘農茶竹產銷專業合作社主攻科技人才高位嫁接,理事長陳子偉成為現代綠色農業先行者、農村致富帶頭人、省人大代表。
增值特色。為揚全鎮“八分山”的優勢,鎮里早年在鎮所在地鐵山和附近的李屯洋、江上等村開辟占地面積700 多畝的工業園區,主打竹、木、茶加工和菜、菇等新鮮農產品保鮮,入駐大量竹木企業,其中規模企業15家,年產值5 億多元,加之竹木產品門類全、竹木工藝新而一躍成為政和中國竹具工藝城的發源地和重要支柱。目前,竹加工工藝發展到電腦激光運用。產品從過去簡單竹筷、竹板架為主發展到現在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競爭力的竹餐具、竹茶具、竹家具、竹炭品等幾大系列上千個品種。龍頭企業建立了完備的銷售體系,產品走向全國和東南亞、歐美多個國家。整個工業園區常年用工2100人,年產值超8 億元,年繳稅收1500 多萬元。占地20 畝的福建省歐品軒竹木家私有限公司,推出低碳、環保、綠色的竹制小家具,產品遠銷國內大中城市,年產值3000 萬元。鐵山是政和白茶發源地,相傳清光緒五年,鐵山村茶農發現了一株大白茶,品質極好,便最早開創了“茶樹壓條法”進行繁育茶苗,使政和白茶得以在全縣推廣。近年來,政和白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其品牌價值高達46.17 億元。為大展政和白茶發源地的優勢,鐵山先后引進和扶持一批茶企成長,從求數量向求質量轉變,不斷上檔次做強做優,其中規模茶企4 家,年加工茶葉250 萬公斤以上,產值1.5 億元。隆合茶業成功創建省著名商標,生產的白牡丹產品“相逢一席”作為杭州G20 峰會禮茶,入選首批“武夷山水”公用知名品牌、中國白茶十大企業;世發茶廠產值突破3000 萬元,入選央視網商城優選品牌,其“牡丹雀舌”白茶連續三年獲政和縣斗茶賽金獎;以生產茉莉花茶為主的鐵山花茶廠,年度納稅額占全縣茶葉稅收近一半。
挖掘自然資源的優勢,依托美麗鄉村的顏值,推進全域旅游的落地,初步形成鐵山“四季游”(即:東澗浪漫花海游、江上向前產業游、大嶺鳳林風情游、高林羅家地生態游)。目前全鎮不僅靚起來,而且游起來、富起來。先后投資億元加速旅游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既有花卉展示廳、花卉文創體驗區、水生植物觀賞區、紫藤長廊、楠木林農民公園、東澗農耕文化廣場等浪漫花海游,又有江上農場、向前產業等現代觀光農業產業游;既有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文化遺址、省級文保單位朱森墓、千年古剎護國寺寶福寺銅盤庵、唐末古戰場九戰丘、通往浙南閩東官家驛道、千年民俗搶溪洲、巡游大奶等民俗風情游,又有華東地區最大片大嶺銀杏、“樹抱竹”和高林、羅家地林山竹海等自然生態游的格局。借助“愛在政和”中華紫薇文化旅游節和全市旅游發展大會東風,推出“多彩鐵山”系列游品牌,啟動致公黨“鐵山好風光”旅游攝影基地宣傳推介,開設中華紫薇園“花果鐵山”館,舉辦紫藤文化節、水果采摘節、大嶺銀杏節、農產品推介會等,旅游業如火如荼。
新興的旅游業,直接帶來福祉的是旅游扶貧效應。人氣旺、事業旺、經濟旺,農業產品有了好商機、好平臺、好賣價,助推了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先后發展農村電商、跨界電商等新業界。目前已有規模電商平臺5 家,銷售500 萬元以上3 家。阿里巴巴農村淘寶9個項目運營健康,其中胡光生、宋文清電商社會效應突顯,被國家旅游局評為“旅游致富科技帶頭人”。江上村成功申報產業扶貧示范村;東澗村原黨支部書記范厚彪在人民大會堂被授予“2017 年度精準扶貧帶頭人”;全鎮成立產業扶貧合作社30 個,聯合數十家扶貧龍頭企業,創建近10 個農產品品牌,有效帶動茶葉、地瓜干、筍干、錐栗等傳統農副產品及新鮮雪蓮果、百香果等銷售,“吃住行游購娛”能力具備,讓游客吃在鐵山、玩在鐵山、樂在鐵山,彰顯“花果鐵山”無限魅力,僅2018年共接待游客30萬人次。
老區人民在家脫貧和在外創業敲開致富門,飛出了一批批“金鳳凰”,他們反哺家鄉之心熱情高漲。僅近幾年就有300 人次鄉賢為鐵山鎮教育基金會捐資發放獎教金380 萬元;為家鄉路、橋、亭等公益建設項目捐資3000多萬元,其中鐵山籍企業家何新海個人捐助超過2000萬元,全鎮群眾捐資做公益形成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