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溫燕 李珍 青木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任重 王會聰 柳玉鵬
當地時間27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與基里巴斯總統兼外長馬茂簽署聯合公報,恢復外交關系。新中國即將迎來成立70周年紀念日,簽署公報的地點又在聯合國,中基復交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看來,北京這一最新外交成就是中國外長在聯合國展示的中國發展軌跡的其中一個方面。王毅在27日聯大一般性辯論上發表的講話,“言簡意賅地向現場觀眾展現了中國成就、面臨的挑戰以及中國奉行的世界觀”。這一講話闡釋了中國發展的密碼,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等“突出威脅”發出警告,隱晦地抨擊美國現政府的經濟政策。“中國,作為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14億勤勞勇敢人民、960萬平方公里遼闊國土的國家,任何威脅都嚇不倒,任何施壓也壓不垮。”王毅強調。德國新聞電視臺28日稱,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繁榮發展,中國外交更加自信。
中基在聯合國復交具有兩個特殊意義
王毅與馬茂27日簽署聯合公報后共同會見記者。據臺灣東森新聞28日報道,王毅專門談到中基在聯合國復交有兩個不同尋常的意義:一是聯合國總部在不遠處,“48年前,正是在那里,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著名的2758號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并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48年后,中基復交再次證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70周年華誕,“中基兩國此時此刻正式復交,無疑將為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錦上添花、增光加彩”。
臺灣聯合新聞網稱,27日是王毅與馬茂在聯合國的第二次見面。馬茂在25日的會談中表示,“基方日益認識到,基要實現國家發展,需要中國這樣的偉大兄弟和朋友”。
所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與大陸建交后,臺當局的“邦交國”只剩下15個。據臺灣《旺報》28日報道,美國國防部負責印太安全事務的助理部長薛瑞福26日警告稱,帕勞和馬紹爾群島目前正面臨來自大陸的“壓力”。臺灣聯合新聞網則稱,臺“友邦”巴拉圭的外長27日在聯大一般性辯論上發言時,全程未提及臺灣,這是7年來的首次,引發關系生變的質疑。另據臺灣《上報》28日報道,本來打算在聯合國為臺灣發聲的海地總統臨時取消紐約之行,代替他出席的外長盡管在聯大上重申對臺灣的支持,但對媒體表示,海地正“鼓勵”臺灣在投資上“更積極進取”,這番言論引發臺灣“外交系統”的“高度警戒”。
部分美國政客則借機打“臺灣牌”。據臺灣“中央社”28日報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7日祝賀圖瓦盧10月1日迎來41周年獨立紀念日時提到臺灣,稱美國樂見圖瓦盧與臺灣等“民主政體”合作,推動印太地區的自由開放。上周圖瓦盧選出新總理后,島內擔憂“邦交”的不確定性增加。
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經合組織(APEC)事務的官員孫曉雅將在兩周內訪問臺灣。在臺灣《中國時報》看來,此訪固然能“令民進黨感到一股暖流”,“稍解9月28日民進黨黨慶因蔡當局內政不彰、外交挫敗的尷尬”,然而孫曉雅此次是為討論APEC相關議題而來,“不知是否暗示臺灣今年能否順利參與APEC出現了變量”。文章稱,現在除了APEC,臺灣以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活動幾乎全遭到封殺。
對于美方行為,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湯紹成27日撰文稱,美方積極勸說臺“邦交國”不要棄臺未果,感覺顏面無光,因此再加碼支持臺灣,但“此舉恐將更惡化兩岸的冰凍關系”。
“零邦交”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島內輿論中。臺灣風傳媒28日刊登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的文章說,這已不再是想象,而“好像是可以預知的病程發展一樣”。“邦交國”歸零將帶來一系列沖擊,包括:臺灣將變成“世界地圖上的隱形地區”;經濟徹底被邊緣化,除非是在中國名下,否則無法參加任何區域經濟組織,甚至輸出的商品都必須注明“中國臺灣制造”;臺灣地區領導人和“外交部長”無國可訪、無處可去;國際空間更小的臺灣,說不定連護照都無法像現在這樣“通行無阻”。
王毅警告保護主義或致世界陷入“衰退陷阱”
美國《華盛頓郵報》27日說,與基里巴斯復交只是中國外長在聯大期間展示的中國發展軌跡的其中一個方面。27日,王毅在聯大一般性辯論上發表主題為《今日之中國,世界之中國》的講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在新中國即將迎來70華誕之際,王毅對中國從一窮二白的國家崛起為聯合國會費和維和經費第二大出資國的歷程“發出深思熟慮的音調”。德國《焦點》周刊28日說,王毅自豪地用數據說明中國的成就——70年來,8.5億人擺脫貧困,數億人邁入中等收入群體,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奇跡”。
“中國頭號外交官說,關稅和貿易糾紛會讓世界進入衰退,他呼吁理性解決問題。”英國路透社28日報道說,王毅直言不諱地表示,面對全球性挑戰,豎起高墻不是辦法。面對自身問題,諉過于人不是出路。上世紀“大蕭條”的教訓殷鑒不遠。日本時事通訊社28日稱,中國外長批評挑起經貿紛爭“將干擾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損害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經貿秩序,甚至可能導致世界陷入‘衰退陷阱”。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此番言論明顯是在牽制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的特朗普政府。法新社認為,王毅的講話暗示白宮現在的舉動是受國內政治驅動。
美國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蓋保德28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中國外長的講話表明,北京堅持自身發展計劃,在脫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卓有成效。“我認為,貿易戰無法阻擋中國前進的步伐。”
路透社認為,鑒于特朗普正在考慮對北京采取“激進的金融施壓”措施,包括可能逼中企從美國證交所退市等,王毅的講話可謂“非同尋常的犀利”。美國與中國本周在聯大上的交鋒游走于強硬與調和之間,先是特朗普在講話中指責中國的貿易實踐和發展模式,王毅隨后以“中美雙方誰也沒占誰便宜”、中國內政不容干涉等表態回擊。《焦點》周刊說,中方同時向華盛頓展示善意。在26日為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常任理事國的高級外交官舉辦的午宴上,王毅表示,中國愿意購買更多的美國農產品,雙方在10月經貿高級別磋商前都表現出良好的意愿。
中國在聯合國施展“魅力外交”
王毅在聯大的講話引發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CNN對此進行了詳細報道,并列舉了11個講話要點,包括國家主權、貿易戰、《中導條約》、伊核協議、巴以沖突、朝核問題、阿富汗問題、氣候變化等等。路透社說,王毅在聯大上將目標“對準”美國的對朝政策,表示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既要實現半島無核化,也要建立半島和平機制。另外,他批評美國退出《中導條約》,表示中國反對在亞太部署陸基中導。
日本《朝日新聞》28日評論說,王毅的講話讓各國政要和媒體知道中國的態度,對各國今后在經濟、外交等領域的決策是十分重要的參考。
“慶祝70周年華誕之際,中國政府在聯大講述中國故事。”《華盛頓郵報》以此為題刊文說,王毅指出,經濟增長是中國取得成功的原動力,“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文章稱,王毅的講話可以被視為是新中國成立70年的“立場文件”。他將中國描述為和平的捍衛者,獨立自主原則和多邊主義的倡導者。中國的多邊主義立場對其他國家而言越來越有說服力,尤其是考慮到,特朗普上臺以來追求“美國優先”讓世界不安的背景。美國《外交政策》雜志驚呼,美國不斷退出聯合國機構,留下可觀的權力真空。中國在聯合國轉守為攻,大幅提高會費,向聯合國輸送高層官員,“美不能將聯合國陣地拱手讓給中國”。
德國新聞電視臺28日稱,中國外長在聯合國展開“魅力外交”,除了在聯大一般性辯論上發表講話,他還主持中國同安理會非洲成員國外長會晤,出席金磚國家外長會晤等多項活動,同時與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等多國外長會晤。中國與基里巴斯在聯合國簽署復交公報也十分具有象征意義。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繁榮發展,中國外交更加自信。▲
環球時報2019-09-29